厚书读薄,薄书读厚——关于学习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8-14 10:52
浏览
次
把厚书(丰富的材料理论)中的精华部分汲取出来,变成“薄书”而对于有“精华”的薄书则要好好理解,把内涵充分挖掘出来,从而使薄书变得厚重,厚重的不仅是书页,而是内在蕴含和你所学到的东西。
对于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清楚。这样一来,本来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这是“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一步,即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能够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这样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提高效率。
说起读书,可能大家认为这很容易,因为以你目前所掌握的汉字量,不管是课内的书籍还是课外的,阅读起来都会很轻松。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两种不同的读书状况:有些人一个小时可以看三本书,只是浏览书的目录,选取其中某段自己感兴趣的阅读;还有些人,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边看边出声地念,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往往一天也看不了几页。
其实,这两种读书的方式都不正确,前者可能会错过书中的精华部分,后者可能会浪费太多的时间。以我们的经验看,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读书效果,关键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
作家秦牧说写作要建立“直接材料仓库”和“间接材料仓库”。前者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后者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平时养成剪贴摘抄、结集贮存的习惯,在阅读中把那些与自己学习有关的语句、段落或重要材料等摘录下来,以便自己今后需要时使用;对那些名人佳句以及自己最为欣赏的妙笔生花之处,赞赏之余,亦可摘录,既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又使自己的言谈增加文采。遇到来不及摘录时可进行剪贴。对积累的资料,要分门别类地整理,到要用时就能得心应手。
读书也需要方法吗?”可能很多青少年会有这样的疑问。事实上,只要能够识别汉字的人都能阅读,但只有讲究方法的人,才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
从老师那里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读书技巧:“读书要把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此为何意?
把厚书读薄,指的是一本厚书,其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精华,或都对我们有帮助,那么就要筛选出一些对我们有帮助的内容进行阅读,或是吸收书中的精华部分,其他内容则可以忽略不看,这样一本厚书就读薄了。
把薄书读厚,指的是一本内容不多的书,在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书中所提示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或是进行深人的思考和推理,这样就拓展了书的内容,还可以挖掘出更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把薄书读厚了。
有人看的是一本与学习无关的书,对这本书的内容又不怎么感兴趣,这就可以选择泛读;或者一些历史、政治等常识方面的书,也可以选择泛读,只需要记住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主要情节即可。如果你读的是学习方面的参考书,建议你还是以精读为好,因为这类书的内容大多与你的学习内容有关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参考书都要精读,这同样需要选择。
阅读时用手指着字,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这个习惯会降低阅读速度,因为手指的移动远远不如眼睛敏捷。当你意识到自己有这个习惯时,注意提醒自己将双手拿开,单纯靠眼睛移动引导阅读,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就会改掉这个毛病。
读书时,很多人有这样一个习惯:大声或小声地读出声音。其实阅读时把每个字都读出声会拖延阅读的速度。虽然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读出声,只是在脑中将音调发出,但这很容易带动嘴唇,使上下唇不自觉地移动,这也会减慢阅读速度。一日发现自己有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在阅读的时候用手指紧贴嘴唇,以提醒自己不要读出声。
反复读一句话,或重读前一段落,这也是造成阅读缓慢的一个原因。如果发现自己有返读的习惯,可以强迫自己尝试着一口气读完一篇文章,这样你会发现:即便不再重复读,自己也能领略文章的大意。不过,对一些文章中的重点、难点部分,重读也是很有必要的。
不管是读课内的书籍还是课外的图书,做好读书摘要都是个不错的方法。如果是课内的书本,摘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加强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够很好地把握课内的知识点;如果是课外的书籍,当看到了佳词妙句,把它记下来,则有利于储备词汇量,可为写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克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