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26.5.3 播音主持的共鸣调节
绿萝 2025-11-26 15:44
浏览
次
播音主持共鸣训练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4讲)
一、常见问题与成因分析
共鸣位置模糊
表现:声音“飘”或“闷”,
缺乏立体感。
原因:未掌握口腔、
胸腔、鼻腔的协同运用,
或过度依赖单一共鸣腔。
案例:
部分新手主持人播报新闻时,
声音集中在喉部,
导致音色干涩。
共鸣调节僵硬
表现:切换高中低音时卡顿,
情感表达受限。
原因:
对共鸣腔的生理结构理解不足,
训练方法单一。
案例:朗诵诗歌时,
因胸腔共鸣过度,
导致语句拖沓,失去节奏感。
共鸣与吐字脱节
表现:字音清晰但声音单薄,
或音色浑厚但吐字模糊。
原因:
未将共鸣训练与唇舌力度、
气息控制结合。
案例:播报长句时,
因口腔共鸣不足,
导致后半句音量衰减。

二、针对性解决方法
共鸣位置精准化训练
方法:
口腔共鸣:
通过“撅唇发声法”
强化唇齿贴近感,
如练习“跑道”“专管”等词,
感受力量集中在唇中央。
胸腔共鸣:
用“喉部下降法”激发宽厚音色,
如模仿女中音唱法
(如蔡琴歌曲),
或朗读《岳阳楼记》选段,
体会气息下沉。
鼻腔共鸣:
通过“软腭升降法”
区分鼻音与共鸣,
如对比发“一”与
“嗯”的音色,
避免声音“囔囔”。
辅助工具:
使用镜子观察唇形,
或录音回放检查音色。
共鸣调节灵活性提升
方法:
音高切换练习:
从低音到高音逐级朗读
“暗淡—反叛—武汉”,
感受胸腔共鸣的渐进变化。
情感适配训练:
针对不同节目类型
调整共鸣比例,
如春晚主持增加
鼻腔共鸣显喜庆,
新闻播报强化口腔共鸣保清晰。
案例:
央视主播刚强在播报
《护美绿水青山》时,
通过胸腔共鸣传递沉稳感,
同时保持口腔共鸣的清晰度。
共鸣与吐字协同训练
方法:
唇舌强化:
练习“约略”“优秀”等词,
要求吐字动程完整,
避免音节断裂。
气息支撑:
用“闻花香”法深吸气,
在呼气时朗读长句,
确保共鸣腔体持续振动。
案例:董倩在纪录片
《梁思成与林徽因》解说中,
通过温和的胸腔共鸣与精准的吐字,
实现情感与内容的融合。

三、训练注意事项
个性化调整:
根据声音特点扬长避短,
如声音单薄者侧重胸腔共鸣,
吐字模糊者加强口腔共鸣。
循序渐进:从单字词到长句,
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避免喉部疲劳。
日常应用:
将共鸣技巧融入即兴表达,
如模拟主持场景,
提升实战能力。

四、本节总结
共鸣训练的核心在于
“精准定位、灵活切换、
协同吐字”。
通过针对性练习,
可逐步实现“字音准确清晰、
声音圆润动听、
高中低音切换自如”的目标。
下节课将深入探讨
“情感表达与共鸣的融合技巧”,
敬请期待!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