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 25.5.2 共鸣调节的部位和方法
绿萝 2025-11-25 11:24
浏览
次
以下是对共鸣调节部位
与方法的学习总结,
结合了您的课程内容要点,
便于复习和参考:
共鸣调节部位与方法学习总结
一、共鸣调节的核心部位
共鸣调节主要依赖
四大器官的协同作用:
喉部
作用:提供喉元音,
影响口腔与胸腔共鸣。
调节方法:喉部放松、
喉头下降可拉长腔体,
增强低泛音共鸣
(如胸腔共鸣);
喉部紧张则声音偏紧。
应用场景:
表达深沉情绪时
(如《声声慢》),
需通过喉部放松获得宽厚音色。
舌部
作用:
最灵活的共鸣调节器官,
影响口腔容积与音色。
调节方法:
舌位前后高低变化
(如元音a/o/e/i/u的发音),
可改变共鸣焦点;
舌位靠后能增强胸腔共鸣。
应用场景:
吐字时需控制舌位,
避免偏前(声音扁薄)
或偏后(声音沉闷)。
软腭
作用:控制气流
通过鼻腔的“阀门”。
调节方法:
软腭上提阻断鼻腔通路,
获得集中明亮的口腔共鸣;
软腭下垂则形成鼻腔共鸣
(需避免堵塞性鼻音)。
应用场景:
发鼻音时(如“m/n”),
需保持软腭适度开放,
避免气息完全堵塞。
双唇
作用:调节共鸣腔
出口面积与长度。
调节方法:唇形圆扁、
大小变化影响音色;
两颊肌肉上抬
可增强口腔共鸣的明亮度。
应用场景:
吐字清晰时需唇齿贴近,
避免唇部松散导致音色模糊。

二、共鸣调节的三大方法
加强胸腔共鸣(低音共鸣)
方法:
喉部放松,喉头下降,
拉长腔体;
降低音量但加大气息强度,
激发胸腔共鸣;
舌位靠后,
吐字动程延展至口腔中后部。
练习建议:
朗读古诗《春晓》,
体会喉部放松与
舌位靠后的协同动作;
对比口腔共鸣
(如“春眠不觉晓”)
与胸腔共鸣的音色差异。
加强口腔共鸣(中音共鸣)
方法:
舌位适中,
避免偏前或偏后;
唇齿贴近,两颊肌肉上抬,
形成明亮音色;
吐字清晰,
控制元音滑动路线。
练习建议:
朗读朱自清《春》的前三段,
以欢快情绪带动口腔动作;
绕口令练习增强舌部灵活性。
控制鼻腔共鸣(高音共鸣)
方法:
软腭适度上提,
避免堵塞性鼻音
(如感冒时的囔囔音);
通过鼻音音节(如“m/n”)练习,
带动元音鼻化,
形成明亮干净的鼻腔共鸣。
练习建议:
对比堵塞性鼻音(如“妈妈”)
与开放性鼻音(如“妈妈买卖出门”);
注意软腭与气息的配合,
避免鼻音过重。

三、共鸣腔体分类与音色特点
上部共鸣腔(额至头腔)
作用:高音共鸣,
音色高亢、明亮、铿锵。
代表腔体:鼻腔、
鼻窦、额窦。
中部共鸣腔(口腔)
作用:中音共鸣,音色灵活、
可控、明亮。
代表腔体:口腔、咽腔。
下部共鸣腔(胸腔)
作用:低音共鸣,
音色低沉、浑厚、宽厚。
代表腔体:胸腔。

四、关键注意事项
共鸣腔体的固定性:
鼻腔与胸腔音色相对固定,
需通过其他腔体调节音高变化。
吐字清晰度:
唇舌协同动作是关键,
避免因部位调节不当
导致吐字模糊。
情绪表达:
不同共鸣音色
可传递不同情绪
(如胸腔共鸣表忧郁,
口腔共鸣表欢快)。
通过系统练习四大部位
与三大方法,
可逐步掌握高中低音域
的共鸣调节技巧,
提升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表现力。
下一讲将深入探讨播音主持的
共鸣特点与专项训练方法,
敬请期待!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