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11 15:23
浏览
次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小文包蕴丰富,“闲人”一词有三层含义,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人”的第三层指的是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是不愿做一个“闲人”的,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朗诵时,叙事部分语气平实,语凋平缓,最后一旬要以真情实感为依托,读出“闲人”二字的复杂意蕴,表现出作者“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朗读者:姚田胜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记承天寺夜游》解析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小品文中“以极简笔墨写极深心境”的典范,全文仅八十二字,却以“月夜起行”的寻常小事为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前半段记“寻友赏月”的闲逸,中段绘“月色竹柏”的空灵,末句以“闲人”二字点睛,将贬谪中的孤寂、赏月时的欣然与对人生的通透交织,字字平淡却意蕴无穷。文章没有激烈的情感宣泄,却在“闲笔”中藏着深沉的人生况味,既显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也藏着他“壮志难酬”的隐忧,成为跨越千年仍能让人体会“平凡中的诗意”的经典之作。
一、叙事:寻常琐事中的“闲”,藏着随遇而安的欣然 开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以日记式的平实笔触,记录夜游的缘起与过程,没有华丽辞藻,却处处透着“闲”的质感。 - “解衣欲睡”是日常的慵懒,“月色入户”是偶然的触动——月光本是寻常景致,却因“入户”的温柔,让苏轼瞬间抛却睡意,“欣然起行”的“欣然”二字,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即便身处贬谪,也未失对生活的热爱;“念无与为乐者”是独处的怅然,“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是主动的寻觅——他不愿独享月色,便起身寻友,而“怀民亦未寝”的巧合,更添一份“知己难逢”的默契,两人“相与步于中庭”的从容,没有言语却胜过千言,尽显文人交往的清雅。 这一段叙事如流水般自然,没有刻意的抒情,却让“闲”的氛围悄然弥漫:不是“无事可做”的空虚,而是“能从平凡中寻乐”的通透。朗诵时需语气平实、语调平缓,“欣然起行”可带一丝轻快,“怀民亦未寝”读得温和,传递出“偶遇知己”的默契,避免过度渲染情绪,以“平淡”还原生活本真,让听众感受到“寻常小事中的诗意”。
二、写景:空灵月色中的“净”,藏着澄澈通透的心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全文最凝练的写景之笔,仅十八字,却将月夜之美写得如幻境般空灵,堪称“以少胜多”的典范。 - 苏轼没有直接写“月光亮”,而是以“积水空明”作喻——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潭清澈的积水,通透明亮,“空明”二字既写月色的皎洁,更显环境的静谧,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澄澈;他也没有直接写“竹柏影”,而是以“藻、荇交横”联想——月光下竹柏的影子,像水中交错的水草,灵动鲜活,“交横”二字让静态的影子有了动态的生机,仿佛能看见微风拂过,影子轻轻晃动的模样;末句“盖竹柏影也”的“盖”字,是恍然大悟的点破,从“幻境”拉回“实景”,却让此前的“积水”“藻荇”更显奇妙,虚实交织间,月夜的空灵与静谧被推向极致。
这一段写景,既是对月色的描摹,更是苏轼心境的投射——贬谪的烦忧被月色洗净,只剩澄澈通透的平和。朗诵时需放缓语速,语调轻柔,“积水空明”读得悠远,模拟月色的扩散感;“藻、荇交横”读得灵动,传递影子的鲜活;“盖竹柏影也”可稍作停顿,带着“豁然开朗”的轻浅笑意,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月色入户、竹影婆娑”的静谧中。 ## 三、抒情:“闲人”二字中的“痛”与“达”,藏着贬谪文人的复杂心境 结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以反问起笔,以“闲人”收束,看似平淡的感慨,实则藏着三层复杂意蕴,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1.表层的“闲”:自嘲中的自得——“闲人”首先是“清闲之人”,苏轼与张怀民皆因贬谪赋闲,才有“夜起赏月”的时间。他以“自嘲”的口吻说“闲来无事”,实则暗含“自得”:月色处处有、竹柏处处在,却只有“我们”能停下脚步欣赏,这份“懂美”的雅致,是世俗忙碌者无法体会的;
2.深层的“闲”:豁达中的悲凉——“闲人”的背后,是“被贬之人”的无奈。苏轼本有“致君尧舜”的政治抱负,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沦为“无职无权”的闲人。他说“少闲人”,实则是说“少如我们这般‘被迫清闲’的人”,“自得”的背后,藏着“壮志难酬”的隐忧;
3.内核的“闲”:通透中的超脱——即便有悲凉,苏轼也未沉溺。他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反问,将个人的遭遇置于“天地永恒”的视角下:月色不会因人事变迁而消失,竹柏不会因境遇起伏而凋零,既然无法改变命运,便以“闲人”的姿态接纳,在赏月中寻得内心的平静。
这一句是全文的情感浓缩,“闲人”二字重若千钧。朗诵时需以“真情实感”为依托,语调先平缓后沉郁,再归于淡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读得开阔,显天地的永恒;“但少闲人”的“但少”二字稍作停顿,藏住无奈;“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二字需重读,既带自嘲的轻浅笑意,又藏悲凉的淡淡怅惘,最终归于“豪华落尽见真纯”的超脱,让听众在“一字千钧”中,读懂苏轼“于逆境中寻乐、于悲凉中豁达”的人生境界。
从创作背景来看,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四年(元丰六年,1083年)。彼时他已从“乌台诗案”的生死危机中走出,却仍处于“罪臣”的尴尬处境,生活清贫,政治失意。但正是这份“被迫的清闲”,让他有机会远离官场纷争,回归自然与内心,写下这篇“小而美”的小品文。文中的“月夜”,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他“精神避难所”的象征;“闲人”不仅是身份的写照,更是他“与自己和解”的人生选择。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庭下如积水空明”中感受月色的静谧,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体会“慢下来”的智慧。这便是《记承天寺夜游》的魅力:它以最朴素的文字,写尽了“人生失意时的诗意与通透”,让每一个在忙碌中迷失的人,都能在文中找到“停下脚步、欣赏平凡之美”的勇气。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