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11 15:19
浏览
次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全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作者刘禹锡借赞美陋室抒写了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后几句貌似描写陋室中往来皆贤达,其实表达了自己不与腐坏官场为伍的志气。朗诵这篇古文,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境地,传递出其超脱的志趣,不屑世俗的壮志。
朗读者:王晨晖
发现之旅频道配音员、导演
《陋室铭》解析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唐代铭文的千古绝唱,全文仅八十一字,却以“山水起兴”破题,以“陋室”为载体,融写景、叙事、议论于一炉,既写陋室的清幽雅致,更抒作者“德馨为贵、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文章看似写“陋”,实则赞“雅”;看似避世,实则是对世俗功利的不屑与对精神追求的坚守。字字凝练却意蕴深远,既显古文的简约之美,更藏文人“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风骨,成为跨越千年仍能滋养人心的精神标尺。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起兴”开篇,跳出对“陋室”的直接描写,先立“精神价值高于外在形式”的核心观点,为后文赞陋室铺垫。“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先否定“外在表象”的重要性——山的名气不在于高度,水的灵秀不在于深度;“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再肯定“内在内核”的价值——有仙人栖居,山便成名;有蛟龙潜藏,水便显灵。这两句以“山水”喻“陋室”,以“仙龙”喻“居者之德”,暗点“陋室不陋,因德而馨”的主旨,逻辑清晰且充满诗意。朗诵时需语调平和从容,带着“举重若轻”的通透感,“不在高”“不在深”读得淡然,“有仙则名”“有龙则灵”读得笃定,传递出“重内涵、轻外物”的价值观,为全文奠定“超脱世俗”的基调。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承接前句的“兴”,直接点出全文主旨,是整篇铭文的“魂”。“斯是陋室”直言房屋的简陋,不回避、不掩饰,透着坦诚;“惟吾德馨”则笔锋一转,将“陋”的劣势彻底扭转——正因居住者(“吾”)品德高尚(“德馨”),简陋的房屋也变得雅致不凡。“惟”字是关键,意为“只因为”,强调“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唯一原因,将“人的精神境界”置于“物质环境”之上,尽显文人对精神追求的坚守。朗诵时需加重“惟吾德馨”的语气,“惟”字稍作停顿,“德馨”二字读得温润而有力,传递出作者对自身品德的自信,以及对“物质简陋”的不屑,让“志行高洁”的形象瞬间立起。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从“写德”转向“写境”,通过描写陋室的环境与往来之人,具象化“德馨”的内涵,让“陋室不陋”有了实景支撑。“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的自然之雅——台阶上蔓延着翠绿的苔痕,青草的绿意透过门帘映入室内,没有雕梁画栋的华丽,却有“苔痕”“草色”的生机,这份“野趣”恰显居住者不慕奢华、亲近自然的淡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陋室的人文之雅——与作者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儒”),往来的没有目不识丁的俗人(“白丁”),“无白丁”不是傲慢,而是对“志同道合”的追求,暗喻作者不与腐坏官场、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志气。朗诵时需语调轻快却不失雅致,“苔痕”“草色”二句读得清新,传递自然生机;“鸿儒”“白丁”二句读得从容,显文人风骨,避免刻意清高,却让“陋室的雅”自然流露。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继续深化“陋室之雅”,写作者在陋室中的生活情趣,进一步凸显“安贫乐道”的心境。“调素琴”“阅金经”是作者的日常——弹奏不加装饰的素琴(“素琴”喻质朴的雅趣),阅读珍贵的佛经(“金经”喻精神的滋养),这两种活动都远离世俗的喧嚣,透着精神生活的充实;“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则从反面衬托——没有世俗丝竹声的扰乱,没有官府公文的劳烦,“乱耳”“劳形”暗指官场的繁杂与功利,“无”字显作者脱离官场后的轻松与自在。这四句一正一反,既写“雅趣”,更藏“避俗”,让“安贫乐道”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生活状态。朗诵时需语调舒缓闲适,“调素琴”“阅金经”读得柔和,显生活的惬意;“无丝竹”“无案牍”读得释然,传递脱离官场的轻松,让声音中满是“不为外物所累”的超脱。
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以“类比+引经”收尾,既抬高陋室的地位,更强化“德馨则室雅”的主旨,让全文的论证更具说服力。“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时的草庐)、“西蜀子云亭”(扬雄著书时的亭台)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陋室”,却因主人的品德与成就而闻名,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二者类比,既是自勉,也暗含“虽处陋室,却有先贤之志”的抱负;“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出自《论语》,原指颜回的陋巷),以圣人的观点为“陋室不陋”作结,反问句式“何陋之有”比陈述句更有力,彻底否定“陋室”的“陋”,将“德馨”的价值推向极致。朗诵时需语调庄重而自信,“诸葛庐”“子云亭”读得沉稳,显对先贤的敬意;“何陋之有”读得掷地有声,带着反问的力度,传递出“以先贤为志、不惧世俗眼光”的壮志,让全文在“有理、有据、有节”的豪迈中收尾。
从创作背景来看,《陋室铭》写于刘禹锡被贬和州期间。当时地方官员刻意刁难,将他的住处从宽敞的宅邸迁到狭窄的陋室,刘禹锡却不以为意,反而借这篇铭文抒发心志——即便身处逆境、物质匮乏,也不改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文中的“陋室”,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的“陋”,而是作者对抗世俗功利的“精神堡垒”;“德馨”也不只是个人品德的“馨”,更是文人在逆境中坚守初心的“风骨”。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领悟“精神富足高于物质丰裕”的道理,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感受“不为外物所累”的超脱。这便是《陋室铭》的魅力:它以最简约的文字,写尽了文人的精神追求,让每一个在物欲中迷茫的人,都能在文中找到“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力量。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