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教师在艰难困苦中播种未来——关于教师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1-25 11:28
浏览
次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的组织下,于危局中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地开始了南渡之旅。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组建于云南昆明。
西南联大,存在前后不过9年,却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爱国、进步、奉献精神的丰碑;西南联大虽处边陲,却引领思想、服务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绚烂的一页。在这短短的几年间,先后于西南联大执教的有:陈寅恪、冯友兰、钱钟书、朱自清、闻一多、陈省身、吴大猷和周培源等学术泰斗、专家300余人。
在众多毕业生中,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学、技术、国防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
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
联大校友录上,还有两个更为耀眼的名字——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西南联大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耀眼成就,抗日救亡的铁流中同样有他们刚毅坚卓的身影。9年间,先后共有1200余名联大学子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大军,有14位联大学子献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1946年5月4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落成。在这块由联大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闻一多教授篆额、中国文学系主 任罗庸教授书丹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 军学生题名”共834人。
西南联大条件的艰苦令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几十名学生挤 在铁皮屋顶、土坯墙的教室和宿舍里,在暗淡的灯光下却是一片鸦雀 无声的自习景象。
名师、教授们的生活同样异常艰辛,闻一多、华罗庚两家十几口人共居一室,中间用布帘隔开,形成“布东考古布西算”的奇特格局。在物价飞涨的年月,名教授也不得不卖衣、卖字、卖书、治印维持生计。为躲避轰炸,教授们大多住得很分散,有的住在几十里外的远郊,步行来上课,周培源则骑自己养的马来上课,从未迟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和“刚毅坚卓”的顽强精神支撑着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激情不减,弦歌不辍。而数十年后,当那位曾在昆明“跑警报”的联大学生邓稼先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命令上郑重签名时,消逝的西南联大再度传出了巨大的历史回响——“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70多年前,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一群中国教育界的精英于艰难困苦之中,他们播种未来,开启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为绚烂的一页。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