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陈寅恪: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博学的教师——关于教师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1-27 14:49 浏览

陈寅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耸入云端的高峰,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博学的教师。陈寅恪是一位奇才,他游学西方23年,“奔走东西洋数万里”,足迹所至有日本、德国、美国、法国、瑞士等国,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学府,但未曾获得一个学位。因为文凭在他眼 里,不过是一张纸而已。在留学期间,陈寅恪学习并掌握了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13种语言,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陈寅恪国学基础深厚,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学问深不可测,独步成绝学,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空前绝后。

陈寅恪讲课,从不拾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抗战胜利后,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回到清华园。校长梅贻琦劝他休养一两年,只做个人研究,就不要开课了。陈寅恪说:“我是教书匠,不叫我开课,那怎么叫教书匠啊!我每个月薪水不少,怎么能光拿钱不干活呢?”说这话时,他脸上虽是笑着,但神情却严肃而坚决。校方后来不再坚持,但劝陈先生在家里上课,陈先生答应了。

一个盲人给大学生上课,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实际上,除了有一位助手协助外,陈寅恪几乎全凭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完成备课、讲课的过程。

陈寅恪备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听读”,因为备课需要多种史籍文献,所以首先由助手一字一句地读,陈先生听着、思考着,并提出一些问题,由助手记录。陈寅恪记忆力惊人,听读的很多文献都能背诵。助手王永兴回忆:“有一次,我读《资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便更仔细一字 一句地慢读,果然发现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每次备课,都要这样在听读、思

考的基础上,形成类似讲课提纲的草稿,再经过不断修改,最后由陈夫人抄写成讲义。如此,每一次备课都要用去很长时间。

上课的教室就在陈家书房对面的大屋子里,上课前,助手先在黑板上写满 讲课所需的史料。陈寅恪坐在藤椅上讲课。讲授过程中,如需要添加史料,就 由助手写在黑板上。每上完一次课,陈寅恪都会感到极为劳累,需靠坐在沙发 上休息。

很多学生回忆,陈寅恪上课非常自我陶醉,讲到酣处,通常紧闭双眼。但他目盲之后,再也没有闭着眼睛讲课,他永远睁大着眼睛,目光如炬。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教师的朗诵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