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救国梦——关于教师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1-25 11:26
浏览
次
1927年1月,南京晓庄村头出现了这样 一 则招生广告:“本校准备田园 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最小数经费,供学生自造茅屋居住; 中心小学数处,供学生实地学做;指导员数人,指导学生教学做。 ……学费免 …… 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在这样一则广告的吸引下,很多有志青年 来到了晓庄。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大规模地以整个社会、 整个实际生活做教育的实验。他说,晓庄要培养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后 来,陶行知把“康健的体魄、艺术的兴趣”也列 入生活教育的目标,并以康健的体魄居首。
然而,此时的中国也正值多事之秋。陶行知心中所念尽是这深重的家国苦难,他在自己宿舍的墙上挥笔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他曾在毕业论文《共和精义》中这样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由此,陶行知明确提出了自己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主张。
1914年秋,陶行知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政 治学硕士学位后,他径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 学院教育系研究部,师从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 教育家杜威,专攻教育。因为陶行知认为,学习 市政将来只能做官,不能救国,他希望通过兴办 教育事业,开发民智,振兴中国。1917年毕业时,陶行知登上回国的海轮,与 同学们畅谈自己今后的抱负,他豪迈地说:“我归国后,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面对“如何办理教育,使它与国家命运息息 相关”这个问题,陶行知认为发展平民教育正是 解决之道,而平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编写平民识 字教材。
陶行知是中国教育界第一个认识到乡村教育问题的人,也是第一个热情地跑到 农村去当乡村教师的人。1926年,怀着“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远大抱负,陶行知来到了南京郊外的一 个“连燕子都不肯飞来”的地方——老山小庄,创办了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旨 在专门为农村小学培养好的教师。
在学校里,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带领师 生们一起“建校舍,盖礼堂,开荒种地”,解决学习与生活所需。陶行知觉得,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才可以造就既适应 贫困的农村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锄去了野草好长苗呀 …… ”一首近乎大白话的“锄头 舞歌”饱含了当时晓庄师生为理想奋斗的激情和创造生活的热情,其间学习与生活 条件的艰苦可见一斑。
在那个国家没落、民族危亡的年代,中国涌现出了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为报效祖国,纷纷走出国门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一个不可抹去的名字,是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心目中伟大的教育家,令人永久怀念。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