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5.2.2.1-创作准备的步骤和方法
绿萝 2025-09-03 14:30
浏览
次
播音主持备稿六步法
实战解析(《白杨礼赞》案例)
一、层次划分:
构建文本表达的骨架
归并段落,理清结构
将原文12个自然段
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
描绘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从高原的壮阔景象
过渡到白杨树的挺拔形象。
第二部分(4-8段):
深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并揭示其象征意义,
由物及人,
赞美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
第三部分(9-12段):
通过反问和排比句式,
强化主题,
表达对民族精神的崇高礼赞。
划分小层次,细化表达
以第4段为例,
拆解为三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树形特征):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第二层(生长姿态):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
像加过人工似的,
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第三层(精神隐喻):
"它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这样划分后,
播讲时能更清晰地
呈现从具象描写到
抽象升华的递进关系。
二、主题提炼:
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表层主题:
赞美白杨树的外形美与生命力。
深层主题:
通过白杨树象征
北方农民和抗日军民,
歌颂他们的质朴、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
时代主题:
在1941年的抗战背景下,
文章激励人民坚持斗争;
而在今天,
它仍能唤起人们
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思考。
创作提示:
播讲时,
重音应落在"伟岸、正直、
朴质、坚强"等关键词上,
使象征意义自然流露。
避免平铺直叙,
要通过语气变化
体现从"树"到"人"
再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三、背景整合:
还原历史语境,
适应现代传播
历史背景(1941年):
皖南事变后,
国共关系紧张,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茅盾从新疆返回延安,
目睹北方农民的坚韧,
借白杨树表达
对抗日力量的赞美。
创作背景:
茅盾作为左翼作家,
擅长以象征手法表达革命理想。
文章发表于《文艺阵地》,
旨在鼓舞军民士气。
播出背景(现代):
在建党百年、
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下,
这篇经典作品仍具有现实意义。
播讲时需兼顾历史厚重感
和当代传播需求,
避免说教感,增强感染力。
关键点:
新闻类稿件(如时事报道)
的背景通常一致,
而文学类稿件
(如《白杨礼赞》)
需区分历史背景和现代解读。
播讲时,可通过语气、
节奏的变化体现时代差异,
如1941年的激昂
与2025年的深沉思考。
四、目的设定:
明确传播意图
基本目的:
准确传达文本内容,
确保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升华目的:
唤醒听众对革命传统的认知
(如抗战精神)。
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如坚韧、奋进)。
引导对时代价值的思考
(如如何在当代传承这种精神)。
案例对比:
如果仅停留在
"介绍白杨树"的层面,
播讲会显得平淡。
而若以"歌颂民族精神"
为核心目的,
播讲时就会更注重情感推进,
如:
在"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等反问句处加强语气,
引发思考。
在结尾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时,
用饱满的激情收束全篇。
五、重点识别:突出核心表达
集中式重点(第7段):
"这就是白杨树,
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播讲时需放慢语速,
加重"决不是平凡"的语气,
形成情感爆发点。
分散式重点(全篇):
所有"难道……"的排比句
(如"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
严肃、坚强不屈?")
构成情感链条,需逐层递进。
播讲时,
这些句子应逐渐加强力度,
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处理技巧:
重点部分用"浓墨重彩"的方式
表达(如气声、渐强、停顿)。
非重点部分则"一笔带过"
(如平缓叙述、轻处理)。
六、基调把控:
声音色彩的调配
主基调:苍劲雄浑
(对应白杨树的挺拔形象)。
辅基调:温暖亮色
(对应希望与赞美的情感)。
特殊处理:
结尾段采用高位置共鸣,
语势上扬,
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
在"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处,
可适当延长"赞美"二字,
增强感染力。
总结:
备稿六步法不是机械的流程,
而是帮助播音员深入理解稿件、
精准表达的工具。
在《白杨礼赞》的播讲中,
需特别注意:
从"树"到"人"
再到"精神"的层次递进。
历史语境与现代解读的平衡。
情感表达的"收"与"放",
避免过度煽情或平淡无味。
建议练习时,先划分层次,
再逐段分析主题、背景、目的,
最后通过声音设计
实现重点突出和基调统一。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