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爹好娘是人民——关于党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3-27 15:43
浏览
次
作为共产党员,好爹好娘是人民。儿子挣钱父母花,最值!
1993年秋天,辉县市村“两委”换届。时年37岁,已在外经商13年,以200多万元资产成为“全镇首富”的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张荣锁,主动向市上八里镇党委请缨,要求回到故土回龙村当支书。
当时回龙村的贫穷状况,在改革开放已10多年的中国农村实属少见。这个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竟被40多道山冈隔离成17个自然村。封闭状态下的回龙村没成为“世外桃源”,倒成了“极贫部落”。
已是20世纪90年代,这里依然是运输靠人背,磨面靠石碾,照明靠油灯。没钱娶嫁,村里青年人大多是“换亲”成家。不少人家农闲季节一日只吃一顿饭……
“你有高级轿车坐着,县城10多间门面房开着,采石厂办着,一年收入30多万元,何必回穷深山受罪?”亲朋好友劝张荣锁。
“为圆一个人生梦!”张荣锁想起1975年的冬天,高中毕业的他走出大山参军报国。到部队后,新战友们都夸自己家乡好,张荣锁也向大伙儿描述“家乡风光”:蜿蜒逶迤的公路环绕山间,满山遍野的果树春华秋实,绿树成荫的林木簇拥着座座新房……“好个世外桃源!”战友们羡慕不已。
然而,张荣锁对家乡的描述并非现实,只是他久藏心底的梦想。在部队服役5年并入了党,退伍后经商、跑运输、办企业,又丰富了经济头脑的他,怎能放弃这个带领家乡人实现昔日梦想的机会?
“不怕自家经济收入上受损失,不为当支书手中有权力,不图当官借机捞好处。我放着‘百万富翁’的日子不过自讨苦吃,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时的梦想,带领村民把‘极贫部落’变成‘小康群体'!”
“上任演说”时,张荣锁向党员、村民立下誓言,博得阵阵掌声。
上任伊始,他到山崖上的几个自然村了解情况。晚上,当他踏进张沟自然村村民董忠勤的家门时,院里、屋里黑洞洞的,只听隆隆的石磨声。走近了,才看清老董和儿子正在推磨磨玉米,墙上一盏老油灯的灯头细若豆粒。到谢莲英家时,天还不冷,屋门口却燃着一堆火,只见谢莲英正和儿媳趁着火光做针线。
“没有电,真让乡亲受苦了!”张荣锁心情沉重,当场许诺:“年底之前一定把电送上山!”
“这么高的山,能送上电?送天上的闪电吧?”村民将信将疑。
是的,往山上送电谈何容易!回龙村崖上崖下相差高度800米,直线距离5千米。要把几十根每根500多千克的水泥电杆,抬上海拔1700米的老爷顶,其间要穿过几道沟,翻过几道岭,还得攀上绝壁,登越险峰。过去,市、镇供电部门也曾勘测多次,都因“电杆无法抬上山”而搁置下来。
“如今火箭都上了天,就不信电杆上不了山!就是拼上一条命,也要把电杆插上山,让崖上人结束黑灯瞎火的历史!”张荣锁立下誓言。
这年冬天,张荣锁带着村民打响了“送电战役”。12人抬一根电线杆,脚踏着根本没有路的山崖砾石,一步一步往上挪。有的地方坡度太大,空身往上爬都困难。如若有一人松劲,千斤重的电杆就会直冲而下,后果不堪设想。张荣锁自己抬电杆大头的最末节,承受最大的重力,承担最大的风险。他以此激励大家:“你们放心地抬吧,电杆滑下来,要砸也是先砸我!”
电杆抬到悬崖绝壁前,无法再抬了,大伙儿就用粗大的长绳拴住电杆的一头,几十个人喊着号子,一寸一寸地往上拖。不少人双手被绳子勒得皮开肉绽。就这样,苦斗35天,硬是把78根水泥杆“栽”上了崖顶。
1994年2月5日,明亮的灯光终于照亮了崖上。这一夜,崖上村民久久没有歇息——妇女们就着灯光做针线,孩子们在灯下玩耍嬉戏,老人们则看着灯泡出神……
“送电战役”刚结束,张荣锁又带领村民打响了“治坡之战”。
回龙村的座座荒坡,乱石遍布。星星点点的贫瘠土地嵌在石堆间,挂在高坡上,没个像样的地块供村民种粮种果。“决不能把穷山恶水留给子孙,得让回龙山水在我们这代人手里重新变个样儿!”严冬,张荣锁带领全村430名劳力,在山上埋锅造饭,垦荒造田。
工地上,张荣锁既是“指挥员”,又是“壮劳力”。他高烧已达39度多,扛石头把肩膀磨出了血,肿起老高,皮肉和内衣竟然粘连在了一起,撕都撕不下来。高帮解放鞋被石块割开两寸多长的口子,脓血不住地渗出鞋外,他仍与村民并肩拼搏。
村民们苦斗50多个日日夜夜,硬是在荆棘乱石间造出90亩梯田。连续3年,全村治理了8座荒坡,开辟良田1500亩,种下苹果、山楂、桃、梨等果树3.5万株,目前已有1.5万株进入盛果期。张荣锁当年那“满山遍野的果树春华秋实”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粮、果多了,没有路运不出山,变不成钱。张荣锁带领村民修筑了3.5千米柏油路,接通山外公路,结束了回龙村“与世隔绝”的历史。有了公路,货畅其流,山里的“特色经济”迅猛发展。
过去,山里的土产运不出,村民眼睁睁地看着各种水果沤成烂泥。如今,每年都有50多万千克水果销往山外;过去满山遍野的槲树只能当柴烧,如今截成棒子种香菇,全村拥有菌棒15万根,生产的“无污染香菇”打入国际市场,年获纯利上百万元;过去村里丰富的花岗岩、大理石资源“久居深山无人识”,如今机械化加工的各类石材畅销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
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冒尖户”的积蓄达到了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张荣锁上任不到3年,回龙村就成为新乡市首批命名的“小康村”。生活在我国道教发源地“北顶”名刹下,世代叩拜真武大帝祈福求富的回龙人,今天再也无人上山拜神了。村民无不感慨:“真正的神仙是党的好政策、好干部!”
“要正他人先正自己,只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不信文明春风唤不回”
回龙村过去干部不团结,村里吵嘴骂街、打架斗殴、盗窃赌博等不文明的事屡有发生,“深山乱窝子”名传四方。
“要正他人先正自己,只要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不信文明春风唤不回!”张荣锁一上任,先抓班子建设,决心用自己的真诚和模范行动感染班子成员,教育党员和村民。
村里老支书张树松早年和张荣锁的父亲有矛盾,经常给张荣锁家出难题。张荣锁退伍回村,有人推荐他当干部,张树松说:“只要我当支书,张荣锁连个村民小组长也别想干!”张荣锁任支书后,很多人认为老支书的日子不好过了。然而,张荣锁却一直十分尊敬老支书,逢年过节还提着酒肉登门探望。老支书的儿子得了胃癌,张荣锁马上赶到医院送去1000元钱。老支书提起张荣锁对他家的关照就掉泪,经常对别人说:“只要我张树松在,你们就别说小锁一个‘不’字!”老支书临终前,拉着张荣锁的手说:“小锁,回龙村有你在,一定能变好!”
张荣锁经常对村里干部说:“集体的事情要想办好,干部必须得带头。干部带头,什么事情都好办。”
1996年8月,正当村民种的香菇即将丰收之时,一场罕见的特大山洪,把两万多根槲树菇棒冲进了山下石门水库。此时的水库,水深达六七十米,湍流汹涌,漩涡乱卷,十分凶险。村民们看着近200万元财产将被洪水吞没,不禁绝望地大哭。
“哭有啥用?党员、民兵,跟我上!”张荣锁大喊一声,第一个跳上了自制的木筏,冲进波峰浪谷之中。一个大浪把他打入水中,顿时沉没。乡亲们惊得大喊:“荣锁,荣锁,你回来呀!菇棒我们不要了!”谁知,一会儿,张荣锁却从十几米外的水面露出头来。他带着党员、民兵与狂风巨浪搏斗5个昼夜,硬是从肆虐的洪水中把2万根菇棒抢了回来。
张荣锁还以扶贫济困的行动,带出了互帮互助的村风。村民孙小军年近30才找上对象。可姑娘说,孙家没新房,坚决不成亲。正当孙家老人急得掉泪时,张荣锁上门来了,真诚地说:“我刚建了幢新房子,我的孩子还小,眼下用不着,就让给小军两口子住吧,”接着递上了门钥匙,还送上1000元钱,助孙家办喜事。结婚典礼上,小两口按礼仪拜过高堂之后,硬要“再拜恩人”。
1993年,村民刘士平的女儿刘秋叶考上了大学。刘士平白天见人笑,晚上却关门哭。家里穷,缴不起学费,女儿难圆大学梦,当爹的怎不心酸!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发愁,张荣锁叩门而入,递上1500元钱,说是作为秋叶的学费。后来听说秋叶为了省钱,在学校一天只吃一顿饭,张荣锁又建议村里每年资助1000元,直到秋叶大学毕业。
村民赵玉森,女儿远嫁他乡,儿子因家穷找不上媳妇,到外乡“上门”去了,无力照料老人。“共产党员都是人民的儿女,就让我代你的儿女尽孝吧!”张荣锁登门认“亲”。平时有空儿就上山为老人打柴、种地,常为老人送面、送油、送鱼、送肉,冬天未到就早早地把烤火煤、棉衣、棉被送到老人家中。
作为共产党员、村支书的张荣锁,岂止是赵玉森一人的“儿子”他对全村乡亲都饱含着赤子之情。村里不管谁治病缺钱,他总是成百上千元地掏。据村民反映,张荣锁含辛茹苦十多载积存的钱,除100多万元花在了修路上,其余的全花在了孩子上学、吃药住院有困难的村民身上。有人为他惋惜:“你把千辛万苦挣来的钱全花在了他人身上,不值!”他回答:“作为共产党员,好爹好娘是人民。儿子挣钱父母花,最值!”
在张荣锁的带动下,回龙村逐渐形成了“一家有难,众人相帮”的好风气。昔日八方皆知的“深山乱窝子”,如今成了多次受到省、市表彰的“文明富裕村”。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