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把牢底坐穿——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8 13:06 浏览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何敬平(19181949):四川巴县人。共产党员。曾在重庆电力公司工作。1948年4月被捕,囚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牺牲。这首诗是何敬平同志在狱中所作,并且自己谱成歌曲,深为狱中同志所喜爱。

《把牢底坐穿》解析

何敬平的《把牢底坐穿》是一首诞生于渣滓洞集中营的狱中战歌,字字浸透着革命者的鲜血与信念。全诗以直白豪迈的语言、回环往复的誓言,将个人的囚禁与“免除下一代苦难”的宏大理想紧密相连,既饱含对黑暗统治的蔑视,更彰显出共产党人“为后代谋幸福、为信仰献生命”的决绝与担当,成为狱中同志传递勇气、凝聚力量的精神火炬。 开篇“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以“为了”明确初心,直接点出革命者承受牢狱之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让下一代不再经历苦难。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胸怀,瞬间让“坐牢”的意义变得厚重。“愿把这牢底坐穿”的重复咏叹,没有丝毫怯懦与哀怨,反而带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豪迈,将“坐穿牢底”从残酷的现实,转化为坚守信仰的誓言,让读者感受到革命者为理想甘愿付出一切的决心。         

紧接着“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以“叛逆者”自居,却赋予其全新的意义——这里的“叛逆”,不是对正义的背离,而是对“颠倒的乾坤”“不合理的一切”(即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反抗。“扭转乾坤”“打翻不合理”的直白表述,充满力量感,既写出革命者对黑暗现实的清醒认知,也展现出他们改变世界、创造光明的坚定信念。没有复杂的修辞,却以磅礴的气势,传递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革命勇气,让“叛逆者”成为追求正义与光明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坐牢了,坐牢又有什么希罕?”一句,将视角拉回当下的牢狱处境,却以反问句式消解了“坐牢”的恐怖与屈辱。“有什么希罕”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对反动派迫害的蔑视——在革命者眼中,坐牢不过是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对信仰的考验,而非对意志的摧毁。这种“视牢狱为寻常”的态度,比任何激昂的口号都更具冲击力,尽显革命者的坦荡与无畏。

结尾再次重复“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既与开篇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又让“为后代谋幸福”的初心得到强化。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情感的升华——经过对“叛逆者”使命的宣示、对坐牢意义的消解,此刻的誓言更显坚定,仿佛狱中同志共同的呐喊,在囚牢中回荡,传递出“前赴后继、永不妥协”的信念。

结合何敬平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这首诗的力量更显震撼。1948年被捕后,他在渣滓洞集中营的酷刑与折磨中,始终未向反动派低头,反而用诗歌传递希望。他甚至为这首诗谱曲,让它成为狱中传唱的战歌——当冰冷的铁窗内响起“愿把这牢底坐穿”的旋律,革命者的精神便在歌声中凝聚,恐惧与绝望被驱散,勇气与信念被点燃。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他虽牺牲在黎明到来之前,却用这首诗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遗产:革命者的坐牢,不是为了妥协,而是为了抗争;不是为了个人的苟活,而是为了后代的新生。

即便在今天,重读《把牢底坐穿》,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信仰力量。它提醒我们,如今的和平与幸福,是无数如何敬平般的革命者,以“坐穿牢底”的决心、以生命的代价换来的。这首诗不仅是一个人的誓言,更是一代革命者的精神缩影——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理想,能让人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在最黑暗的处境中,依然能看见下一代的光明,依然愿为这份光明付出一切。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