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囚歌——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8 13:03 浏览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1896—1916,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46年3月4 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囚歌》是叶挺1942年11月21日书写在渣滓屑集中营二号牢房的墙壁上,表达了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晤统冶的愤慨,坚信革命必胜和为共产主义献身的决心。

《囚歌》解析

叶挺的《囚歌》是一首用生命写就的革命绝唱,作于1942年渣滓洞集中营的囚牢之中。全诗以直白的对比、决绝的誓言,将个人生死与革命信仰紧紧交织,既饱含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刻骨愤慨,更彰显出共产党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钢铁意志,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彰显信仰力量的精神丰碑。

开篇“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以“门”与“洞”的尖锐对比,撕开了国民党反动派虚伪的“自由”假象。“为人进出的门”象征着革命者坚守尊严与信仰的正道,却被无情紧锁,隔绝了光明与自由;“为狗爬出的洞”则代表着屈膝投降、丧失人格的苟活之路,却被刻意敞开,诱惑着革命者放弃信仰。这两句没有多余修饰,仅用具象的“门”与“洞”,便将“尊严与苟活”“信仰与妥协”的生死抉择摆在眼前,字字如刀,刻画出囚牢中残酷的精神考验。

紧接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模拟出反动派威逼利诱的丑恶嘴脸。“高叫着”三个字充满讽刺,将反动派试图以“自由”为诱饵、摧毁革命者意志的卑劣行径暴露无遗——他们所谓的“自由”,是以放弃信仰、沦为“狗”为代价的,这种“自由”对真正的革命者而言,是比囚禁更甚的羞辱。诗人以直白的转述,既还原了囚牢中的真实处境,也为后文的决绝回应埋下伏笔。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这几句,是全诗的精神内核。叶挺毫不避讳对“自由”的渴望——革命者并非不向往自由,只是这份渴望始终与“人格尊严”“革命信仰”紧密相连。“但”字后的转折,如惊雷般坚定,“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以反问句式,将对“人”的尊严的坚守推向极致:宁可被囚禁,宁可牺牲生命,也绝不为了苟活而放弃信仰、丧失人格。这既是对反动派诱惑的严词拒绝,也是对共产党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生死观的生动诠释。

诗的结尾“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将情感与信仰升华到极致。“活棺材”既是对渣滓洞囚牢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深刻批判——它囚禁着革命者的身躯,却无法禁锢革命的信仰。“地下的烈火”象征着即将到来的革命洪流,诗人渴望这烈火不仅烧毁囚禁自己的牢笼,更能烧毁整个黑暗的统治;而“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则是革命者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诠释:肉体的消亡不算真正的死亡,唯有将生命奉献给信仰,在革命的烈火中淬炼,精神才能获得永恒的生命。这并非悲观的赴死,而是充满希望的牺牲——坚信革命终将胜利,坚信自己的信仰与精神,会在烈火中化作照亮未来的力量。

结合叶挺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囚歌》的力量更显厚重。1941年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历经三年多的囚禁,面对无数次的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这首写在牢房墙壁上的诗,没有纸笔的便利,却凝聚着他全部的信仰与意志——每一个字,都是对革命忠诚的誓言;每一句,都是对人格尊严的捍卫。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共产党人的信仰,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能在最残酷的考验中,支撑起生命与尊严的精神脊梁。                 

时至今日,《囚歌》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永远与信仰和尊严相伴;真正的生命,唯有奉献给值得坚守的理想,才能获得永恒的意义。叶挺用生命书写的这首诗,早已超越了个人的绝唱,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真理、为正义、为信仰而奋斗的精神火炬,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