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的种子——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8 09:55
浏览
次
笑的种子
李广田
把一粒笑的种子
深深地种在心底,
纵是块忧郁的土地,
也滋长了这粒种子。
笑的种子发了芽
笑的种子又开了花,
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
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
尖塔的十字架上
开着笑的花,
飘在天空的白云里
也开着笑的花。
播种者现在何所呢,
那个流浪的小孩子?
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
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
李广田(1906—1968),山东邹平县人。1930年前后开始发表作品,出版的主要诗集有《汉园集》(合集)、《春城集》、《李广田诗选》等。
《笑的种子》解析
李广田的《笑的种子》以“种子”为核心意象,将一次偶然的微笑化作能穿透忧郁、滋养生命的力量,在质朴的诗行间藏着对温暖与希望的细腻感知。全诗没有激昂的抒情,却以层层递进的意象,让“笑”从个人心底的微光,蔓延成遍布天地的美好,既写尽了微小善意的感染力,也暗含着对生命中偶然温暖的珍视与感念。
开篇“把一粒笑的种子,深深地种在心底,纵是块忧郁的土地,也滋长了这粒种子”,以直白的比喻切入,将“笑”比作可栽种的“种子”,而“心底”则是它的土壤。即便这土壤本是“忧郁”的,种子依然能顽强滋长——这短短四句,道尽了“笑”的治愈力:它无需刻意强求,只需轻轻埋入心底,便能在困顿与低落的心境中扎根,悄悄消解忧郁。这里的“深深”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出“笑”的种子被珍视的程度,也暗示它需要时间沉淀,才能慢慢发挥力量,让抽象的“笑”有了可触摸的生长质感。
随后“笑的种子发了芽,笑的种子又开了花,花开在颤着的树叶里,也开在道旁的浅草里”,将“笑”的生长从“心底”延伸到“外界”。种子发芽、开花,本是自然的生长过程,诗人却让“笑的花”开在“树叶”与“浅草”中——当内心的“笑”开始绽放,眼中的世界也随之变得温柔:树叶的颤动仿佛是笑意的轻晃,道旁的浅草也似承载着笑意的绽放。这种“内心情感外化于景物”的写法,让“笑”不再局限于个人感受,而是与天地万物相连,仿佛整个世界都因这粒种子的生长,多了几分灵动与暖意。
“尖塔的十字架上,开着笑的花,飘在天空的白云里,也开着笑的花”,则将“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贴近生活的“树叶”“浅草”,延伸到更广阔的“尖塔”“白云”。尖塔的十字架常与庄严、肃穆相关,白云则象征着自由与辽阔,而“笑的花”开在这些意象上,打破了场景的固有氛围——庄严中多了几分温暖,辽阔中添了几分灵动。这两句看似跳跃,实则是“笑”的力量不断延伸的体现:当心底的种子足够有力量,它所孕育的“笑”便能跨越场景、突破边界,让所有平凡或肃穆的事物,都染上美好的色彩。
诗的结尾“播种者现在何所呢,那个流浪的小孩子?永记得你那偶然的笑,虽然不知道你的名字”,突然转折,揭开“笑的种子”的来源——那是一个陌生流浪小孩偶然的微笑。至此,前文所有关于“笑”的生长与绽放,都有了情感的落点:这粒治愈忧郁、点亮世界的种子,并非来自盛大的馈赠,而是来自一个陌生人偶然的善意。“偶然的笑”“不知道你的名字”,更凸显出这份温暖的纯粹与珍贵——它不掺杂任何功利,却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成为滋养生命的力量。而“播种者”的追问,既带着对陌生小孩的惦念,也暗含着对这份偶然善意的感恩:正是那个不知名的“播种者”,用一个微笑,在诗人心中种下了永恒的希望。
整首诗以“种子的生长”为脉络,从“埋种”到“发芽”“开花”,再到追溯“播种者”,情感层层递进,将一次偶然的微笑写得既有生命力,又有感染力。李广田没有刻意拔高“笑”的意义,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微小善意如何改变心境、点亮世界,正如他一贯的诗歌风格——贴近生活、情感真挚,于平凡中见深刻。这首诗也让我们明白:生命中那些偶然的温暖,即便微小如一粒种子,只要用心珍藏,便能在心底生根发芽,最终绽放成照亮自己与世界的花朵。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