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听见了——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9 09:58 浏览

听见了

冀汸

——XX :他新从北方访问了回来。

从河水底破裂

我听见那儿春天醒了

从笑语和喧闹

我听见那儿正是愉快的清晨

从蜜蜂底大合唱

我听见那儿花正开放

从一团新泥底洒落         

我听见那儿候们已经回来

我听见那儿山野青青

我听见那儿牛羊肥壮

我听见那儿再没有哭泣

只有含笑的温暖的流泪

冀汸(1920—),祖籍湖北省天门县,生于荷属东印度群岛。出版有诗集《跃动的夜》、《有翅膀的》、《我赞美》等。

《听见了》解析

冀汸的《听见了》以“听觉”为线索,将北方大地的生机与希望编织成一首灵动的赞歌。全诗没有直接描绘北方的实景,却通过一连串“听见”的意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触摸到北方春日的鲜活与温暖,既藏着对远方土地的深切关注,更传递出对和平、生机与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诗的开篇以“——答XX :他新从北方访问了回来”为引,点明创作背景——诗人从友人处听闻北方的消息,这份“听闻”成为全诗的起点,也让“听见”的内容多了一层“传递”的温度,仿佛友人的讲述化作诗人耳中的声音,再通过诗句传递给读者,形成情感的递进与共鸣。

紧接着,诗人用一系列“从……我听见……”的句式,构建起北方春日的生动图景。“从河水底破裂,我听见那儿春天醒了”,以“河水破裂”的细微声响,暗示冰雪消融的动态——春天的苏醒本是无声的,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可听的“破裂”声,让春天的到来有了具象的听觉载体,充满新生的力量;“从笑语和喧闹,我听见那儿正是愉快的清晨”,则从自然声响转向人的活动,清晨的笑语与喧闹,勾勒出北方人民生活的活力,传递出久违的安宁与愉悦;“从蜜蜂底大合唱,我听见那儿花正开放”,以蜜蜂的“合唱”呼应花朵的绽放,听觉与视觉在此交融,让人仿佛能透过蜜蜂的嗡鸣,看见漫山遍野花开的绚烂;“从一团新泥底洒落,我听见那儿候鸟们已经回来”,新泥洒落的轻响与候鸟归来的联想结合,既写出大地复苏的质感,也暗示北方生态的恢复,充满生机与希望。

随后,诗人的“听见”从具体的细节转向更广阔的景象:“我听见那儿山野青青,我听见那儿牛羊肥壮”,这里的“听见”已超越单纯的听觉,更像是一种“感知”——山野的青翠、牛羊的肥壮本是视觉景象,诗人却以“听见”的方式呈现,仿佛这些美好景象通过友人的讲述,化作耳边的“声音”,传递出北方大地物产丰饶、生机勃勃的状态;而“我听见那儿再没有哭泣,只有含笑的温暖的流泪”,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没有哭泣”是对苦难过去的告别,“含笑的温暖的流泪”是对当下幸福的珍视,两种情感的对比,既写出北方人民走出困境后的释然,也饱含对和平生活的感恩,让“听见”的内容有了更深厚的情感重量。

整首诗以“听觉”为纽带,将自然生机、人间烟火与情感共鸣串联起来,句式上反复使用“从……我听见……”,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如同友人在耳边缓缓讲述北方的故事,亲切而富有感染力。冀汸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以质朴的语言捕捉到最动人的细节——河水破裂、蜜蜂合唱、笑语喧闹,这些平凡的声响在诗中汇聚,共同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北方图景,既体现出诗人对远方土地的深切关怀,也暗含着对整个民族走出苦难、迎来新生的美好期盼。

结合冀汸的创作背景,他的诗歌常聚焦于时代变迁与人民生活,《听见了》也不例外。诗中的“北方”或许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北方,更象征着经历动荡后正在复苏的土地,而诗人通过“听见”的种种美好,传递出对时代进步、人民安康的热切向往。这种将个人听闻转化为集体情感的写法,让诗歌既有个人体验的温度,又有时代精神的广度,读来令人心生温暖,对未来充满希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