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孩子们看的和想的——关于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3 09:40 浏览

孩子们看的和想的

张继楼

“星星”

在夏天的夜晚,

我喜欢看满天的星星。

在秋日的果园,

我更爱布满星星的橘林。

天上的星星——

是摘不着的橘子。

地上的橘子——

是采得到的星星。       

小溪和竹林

清清的小溪是鱼儿的家乡,

青青的竹林是小的天堂。

是小溪的鱼儿引我学会游泳,

是竹林的小教我爱上歌唱。

让每一条小溪更清亮吧,

使更多的鱼儿回到家乡。

让每座荒山长起竹林吧,

使更多的小找着天堂。

张继楼,1926年生在江苏省宜兴。儿童作家。出版了25种儿童文学读物。

《孩子们看的和想的》组诗解析

张继楼的《孩子们看的和想的》以两首短诗《采“星星”》《小溪和竹林》为载体,精准捕捉儿童视角下的世界——既有对自然事物的天真联想,也有对生命的温柔关怀,用浅白却充满诗意的语言,勾勒出儿童“看见美好、心怀善意”的精神世界,尽显儿童文学“以小见大、以童真映大爱”的独特魅力。

从意象与视角塑造来看,诗人完全代入儿童的认知逻辑,让“寻常事物”绽放出童趣光芒。《采“星星”》中,诗人将“天上的星星”与“秋日的橘子”巧妙勾连:孩子眼中,遥远的星星因橘色的光泽、圆润的形态,成了“摘不着的橘子”;而枝头沉甸甸的橘子,又因挂满枝头、闪耀着暖光,成了“采得到的星星”。这种“双向联想”跳出成人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完全遵循儿童“以形喻形、以感喻感”的思维特点——不纠结于星星与橘子的本质差异,只专注于两者相似的“明亮”与“可爱”,让寻常的观星、摘橘场景,变成充满想象力的“采星”游戏,尽显儿童世界的纯粹与浪漫。

《小溪和竹林》则聚焦儿童与自然的互动,将“小溪”“竹林”塑造成孩子的“成长伙伴”。“清清的小溪是鱼儿的家乡,青青的竹林是小鸟的天堂”,开篇先以儿童的视角定义自然空间的意义;接着“是小溪的鱼儿引我学会游泳,是竹林的小鸟教我爱上歌唱”,将孩子的成长与自然事物绑定——不是生硬的“学习”,而是“鱼儿引路”“小鸟教学”的童趣表达,既贴合儿童“万物有灵”的认知,又传递出“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最后“让每一条小溪更清亮”“让每座荒山长起竹林”的呼吁,更是从“个人喜爱”升华为“对生命的关怀”,展现出儿童心中朴素的环保意识与善意。

在语言风格上,组诗延续了张继楼儿童文学“简洁、灵动、有韵律”的特点,完美适配儿童的阅读与接受习惯。全诗以短句为主,如“天上的星星——是摘不着的橘子”“地上的橘子——是采得到的星星”,用破折号强化联想的跳跃感,读来既清晰又富有节奏;《小溪和竹林》中“清清的小溪”“青青的竹林”的叠词运用,既描绘出小溪的澄澈、竹林的生机,又形成音韵美感;同时,两首诗均采用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看星星、摘橘子、游小溪、听鸟鸣),没有复杂词汇与抽象表达,让孩子能快速代入,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生活印记。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组诗以“爱”为核心,层层递进地展现儿童情感的丰富性。《采“星星”》传递的是“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孩子通过联想,将天上与地上的美好事物串联,体现出对世界的好奇与喜爱;《小溪和竹林》则从“个人喜爱”延伸到“对生命的关爱”与“对自然的责任”:孩子因喜欢鱼儿、小鸟,进而希望“小溪更清亮”“荒山长竹林”,这种情感不是刻意教化的结果,而是源于儿童对自然伙伴的真诚牵挂,既纯粹又动人。

结合张继楼的创作背景,其长期深耕儿童文学,善于从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细微观察中挖掘创作素材。这组诗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哲理,而是聚焦“看星星”“逛果园”“游小溪”等儿童熟悉的场景,用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的想法,正如他出版的25种儿童文学读物所传递的理念——儿童文学应“贴近儿童心灵,展现儿童本真”。《孩子们看的和想的》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它让成人看到儿童眼中的世界有多美好,也让孩子在阅读中确认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学会热爱自然、关怀生命。

整体而言,《孩子们看的和想的》组诗以童真视角为镜,映照出自然之美与人性之善。它既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窗口”,也是引导孩子建立“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的“桥梁”,充分彰显了张继楼儿童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