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会说话的眼睛——关于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3 09:37 浏览

说话的眼睛

喻德荣

江面上,

有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

它告诉船哥哥和船弟弟:

这儿水浅,那儿水深。

注意,有暗礁,

小心,请小心!

不管天冷天热,

无论浪大风紧,

总把真诚的话语,

一遍又一遍叮咛

船儿们从险滩中闯过,

从旋涡里脱身,

——呜,声声汽笛响

像是对航标灯致敬……

玻璃窗

玻璃窗像个小卫兵,

从不随便放谁通行。

灰尘来了它去阻挡,

风雪来了它不准进。

当太阳公公到来的时候,

看它敞开了透明的心灵。

让温暖撒满屋子,

每一处都有春的笑声。

喻德荣,1949年生,出版过《星星和我捉迷藏》和《跷跷板与梧桐树》等儿童诗集。

《会说话的眼睛》组诗解析

喻德荣的《会说话的眼睛》组诗,以儿童视角为滤镜,将“航标灯”与“玻璃窗”这两个日常事物赋予鲜活的人格与情感,用浅白灵动的语言勾勒出它们的“守护姿态”,既藏着对平凡事物的细腻观察,又传递出“责任”与“温暖”的正向内核,尽显儿童诗歌“以小见大、寓情于物”的艺术魅力。

从意象塑造来看,诗人精准捕捉事物特质,将“功能性”与“情感性”巧妙融合,让无生命的物体成为有温度的“伙伴”。《会说话的眼睛》中,诗人把江面上的航标灯比作“会说话的眼睛”——这一比喻既贴合航标灯“指引方向”的功能(如同眼睛传递信息),又赋予其“主动关怀”的情感:它“告诉船哥哥和船弟弟”水浅水深,“叮咛”小心暗礁,无论“天冷天热”“浪大风紧”都坚守岗位。这种拟人化描写,让航标灯不再是冰冷的设备,而是江面上执着守护的“安全员”,孩子能从“真诚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叮咛”中,直观感受到“责任”与“可靠”的品质;而“船儿闯过险滩、脱离旋涡后,汽笛声响如致敬”的结尾,更让“守护与感恩”的互动闭环,让意象更具感染力。

《玻璃窗》则将玻璃窗塑造成“有原则的小卫兵”:它“不随便放谁通行”,阻挡灰尘、不准风雪进入,尽显“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但当太阳公公到来时,它又“敞开透明的心灵”,让温暖与春的笑声洒满屋子——这种“对外坚守、对内温暖”的反差,既符合玻璃窗“隔绝与通透”的物理特性,又暗合儿童对“守护”的美好想象:如同家人既会阻挡外界的“风雨”,又会迎接生活的“阳光”,让孩子在熟悉的事物中感知“安全感”与“温暖”。

在语言风格上,组诗延续儿童诗歌“口语化、韵律感、画面感”的核心特质,贴合儿童的认知与阅读习惯。全诗以短句为主,如“这儿水浅,那儿水深”“灰尘来了它去阻挡,风雪来了它不准进”,像孩子的日常对话般亲切自然,无复杂词汇与句式;同时注重押韵与节奏,《会说话的眼睛》中“睛、弟、深、心、紧、咛、身、敬”的韵脚,《玻璃窗》中“兵、行、进、灵、声”的韵脚,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配合吟诵,契合儿童“爱模仿、喜韵律”的天性。此外,“呜——呜”的汽笛拟声词、“春的笑声”的通感表达,更让诗歌充满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画面感,仿佛能让孩子看见江面上的航标灯闪烁、屋内阳光洒落的场景。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两首诗虽聚焦不同事物,却共同围绕“守护与美好”展开,传递正向价值。《会说话的眼睛》通过航标灯的坚守,引导孩子理解“责任”的意义——即便平凡,也能通过持续的付出守护他人;《玻璃窗》则通过“阻挡风雨、迎接阳光”的特质,让孩子感知“守护”的双重内涵:既要有抵御困难的勇气,也要有拥抱美好的善意。这种主题表达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事物的“行为”自然渗透,如航标灯的“叮咛”、玻璃窗的“敞开”,让孩子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吸收品质,体现出喻德荣儿童文学创作“寓教于乐”的追求。

结合喻德荣的创作背景,其出版的《星星和我捉迷藏》《跷跷板与梧桐树》等诗集,均以“贴近儿童生活、挖掘平凡事物之美”为特点。这组诗同样延续了这一风格:没有选择宏大的意象,而是聚焦“航标灯”“玻璃窗”这些孩子可能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与情感,赋予它们新的意义。这种“从日常中发现诗意”的创作手法,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身边事物的美好”,也能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感知情感的能力。

整体而言,《会说话的眼睛》组诗以鲜活的拟人、浅白的语言、温暖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善意与责任的儿童世界。它既是孩子认识事物、理解品质的“启蒙窗口”,也是引导孩子感知生活之美的“诗意伙伴”,充分彰显了喻德荣儿童诗歌“小中见大、情真意切”的艺术价值。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