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播音主持创作】33.4.2对象感的获得与应用+创作状态

绿萝 2025-04-28 16:28 浏览

以下是课程内容的整理和总结,

方便播音主持学习者快速掌握核心知识点:


一、对象感的获得

(一)两大核心途径

‌注意力转移法‌

步骤:构建受众图景 → 

聚焦语言/思维指向("对谁说"的意识)

关键:避免过度关注对象形象,

保持"对话引线"的思维导向

‌生活经验迁移‌

典型场景:

电话沟通(语音通话时的专注状态)

夜间寝室聊天(非视觉交流的群体互动)

本质:培养"无视觉接触下的心理聚焦"能力

二、对象感应用

(一)内化应用

作用机制:通过对象预设激发适配情感

案例:面对儿童(语调亲切)

vs.面对长辈(语气恭敬)

(二)外化应用

操作要点:

激发交流愿望(非理性设计)

体态语言调节:

坐姿前倾 → 强交流意愿

坐姿端正 → 正式交流

后靠椅背 → 弱交流感

三、创作状态把控

(一)话筒前状态

‌理想状态‌:肌肉松弛/适度紧张

(专注而不僵硬)

‌三维平衡‌:全局意识 +

 情感流动 + 声音弹性

禁忌:过度松弛(懈怠)

或过度紧张(僵硬)

(二)镜头前状态

‌黄金法则‌:镜头=受众眼睛

成功要素:

非语言表达:自然得体的眼神/表情/手势

团队协作意识(导演/摄像/灯光协同)

三大禁忌:目中无人/私心杂念/身体僵硬

四、核心概念精要

(一)对象感定义

专业解释:通过虚拟受众的心理预设,

感知其心理需求并调动相应情感状态

七大特性:

虚拟性 | 真实性 | 可行性

具体性 | 情感性 | 互动性 | 稳定性

(二)创作状态

本质:专业情境下的心理-生理协调控制

递进关系:对象感 → 情感调动

 → 状态调节 → 表达输出

五、实践训练建议

‌生活观察练习‌:

记录3种非视觉交流场景

(如盲人问路),分析交流特征

‌镜头模拟训练‌:

用手机录制不同坐姿播报,

对比交流感差异

‌对象转换训练‌:

同一稿件预设儿童/专家/

老人等不同受众进行播读

附:思考题解析思路

‌对象感定义理解‌:

需结合"预设性"和"互动性"双重特征,

举例说明如新闻播报时的观众存在感

‌受众了解方法‌:

直接渠道:问卷调查/社交媒体互动

间接方法:收视数据分析/同类节目观察

典型案例:少儿节目主持人研究儿童心理学

建议学习者结合具体播音场景

进行情境化练习,

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肌肉记忆

和条件反射式的专业反应。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朗诵教程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