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水调歌头——关于古风诗词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1-03 16:18 浏览

水调歌头

◎[宋]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①,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注释】

①归去:到天宫里去。②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月中的仙宫。③绮户:雕刻花纹的门窗。④婵娟:形容女子美好的形态,这里指月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中秋怀人之作,以月为媒,融合哲理与深情,成为千古绝唱。以下从词作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三方面进行赏析:

一、创作背景

· 时间与契机‌: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时任密州知州,与胞弟苏辙(子由)已七年未见。

· 情感基调‌:词前小序点明“欢饮达旦,大醉”,实为借酒消愁,以豪放之笔写深沉思念,兼含政治失意(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的复杂心绪。

二、艺术特色

浪漫想象与写实交织

上阕“明月几时有”以问天开篇,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诗意,将神话(月宫、琼楼玉宇)与人间现实(“起舞弄清影”)结合,展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细腻描摹月光移动,由景入情,自然过渡到“无眠”的孤寂。

哲理与情感的融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喻人,揭示自然规律与人生常态,将个人离愁升华为普世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旷达收束,超越时空限制,成为慰藉千古的经典名句。

语言清丽,音韵和谐

用词如“琼楼玉宇”“婵娟”典雅优美,节奏跌宕起伏,如“归去”与“不胜寒”的转折,暗合情感起伏。

三、思想内涵

对亲情的珍视‌:全词以“怀子由”为核心,通过中秋月夜抒写兄弟

情深,体现儒家“孝悌”思想。

超脱的人生观‌:苏轼以道家“齐物”思想化解离愁,承认缺憾的必

然性,转而追求精神上的永恒慰藉。

士大夫的豁达‌:虽处政治逆境,仍以“千里共婵娟”的胸怀,展现

宋代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修养。

四、后世影响

此词被誉为“中秋词之冠”,王国维称其“逸怀浩气,超然尘外”。

“但愿人长久”成为华人世界表达祝福的通用语,甚至被谱曲传唱(如王菲演唱版),跨越文化界限。

总结‌:苏轼以月为镜,照见人间悲欢,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既有“起舞弄清影”的孤高,又有“千里共婵娟”的温情,成就了宋词中“情理交融”的典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