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好龙——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31 10:51
浏览
次
叶公好龙
[汉]刘 向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②,凿以写龙③,屋室yì雕文以写龙④。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⑤,施尾于堂⑥。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⑦,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选自《新序·杂事五》
【注释】
①叶公:沈诸梁,字子高,春秋时楚国人,封于叶(今河南叶县南)。②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③凿:同“爵”,古代饮酒的器具。④屋室雕文:房屋里雕刻的图案、花纹。文,花纹。⑤窥:偷看。牖:窗户。⑥施:蔓延,延续。⑦还走:转身就跑。还,同“旋”。《叶公好龙》:表里不一的人性寓言
刘向《新序》中的《叶公好龙》虽仅百余字,却以极简的叙事勾勒出一则振聋发聩的寓言。它并非简单嘲讽“喜假恶真”的行为,更直指人性中“表面热衷与内心畏避”的深层矛盾,成为跨越千年仍具鲜活现实意义的经典文本。
一、核心叙事:从“嗜龙”到“避龙”的戏剧反转
寓言以“叶公子高好龙”开篇,用三个排比式的细节铺陈其“好龙”的狂热——“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小至衣饰带钩,大至房屋雕刻,龙的形象渗透其生活的每一处,构建出“极致痴迷”的表象。这种浓墨重彩的铺垫,为后文的反转埋下强烈伏笔。 
天龙“闻而下之”是矛盾爆发的契机。神灵的降临本是对“好龙”之心的回应,“窥头于牖,施尾于堂”的姿态并无恶意,却瞬间击碎叶公的伪装——“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从“处处写龙”的刻意标榜,到见真龙时的落荒而逃,动作与神态的剧烈反差,将其“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的本质彻底揭露,完成叙事闭环。
二、人物剖析:叶公形象的双重隐喻
叶公并非单纯的“虚伪者”,其形象具有双重解读价值,这正是寓言的深刻之处。
表层来看,他是“形式主义者”的代表。他对龙的“好”,停留在符号化的模仿与炫耀层面——龙在他眼中不是神灵本身,而是彰显品味、塑造形象的工具。这种“爱其形而不爱其质”的态度,恰如世间许多人对潮流、理念的追逐:挂在嘴边、印在纸上,却在真正践行时避之不及。
深层来看,他折射出人性中“畏难趋易”的普遍弱点。龙作为“神物”,象征着崇高、力量与未知,叶公迷恋的“似龙而非龙者”,实则是被简化、驯化的“安全符号”。当真正的“崇高”与“力量”降临,他因恐惧未知、无力承载而逃避,这揭示了人在理想与现实碰撞时的怯懦——许多人向往伟大,却在伟大的考验面前退缩。
三、艺术特色:以小见大的极简叙事智慧
这则寓言的艺术魅力,在于用最经济的笔墨实现最丰富的表达,尽显刘向“文约而事丰”的叙事功力。
其一,对比手法贯穿全篇。“写龙”的极致与“避龙”的极端形成行为对比;叶公平日的“镇定标榜”与见龙时的“五色无主”形成神态对比;天龙的“主动降临”与叶公的“被动逃离”形成姿态对比。多重对比叠加,让人物本质无需赘言便清晰可见。
其二,细节精准传神。“钩”“凿”“雕文”三个动词,明确了“写龙”的不同载体,具象化其“好龙”的广度;“窥”“施”二字刻画天龙的温和,反衬叶公反应的过度;“弃”“还走”“失魂”等词,则精准捕捉其惊慌失措的状态,让形象立体可感。
其三,结尾画龙点睛。“是叶公非好龙也……”的判断句,直接点破寓言主旨,避免晦涩,却又留有余味——并未指责叶公的“恶”,只是陈述其“伪”,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自行反思。
四、现实回响:跨越千年的警示意义
《叶公好龙》的价值,在于其寓言内核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能映照不同时代的社会现象。
在个人层面,它警示人们警惕“认知与行动的割裂”:向往知识却不愿深耕,推崇善良却漠视不公,追求理想却畏惧付出,皆是“叶公式”的困境。真正的“好”,应是对事物本质的接纳,而非对表面符号的追捧。
在社会层面,它批判“形式主义的虚伪”:某些人将“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漠视民生,将“创新发展”写进报告却墨守成规,正如叶公“写龙”般流于表面,最终会在“真龙”(民众的期待、时代的考验)面前暴露无遗。
延伸视角:若我为叶公之友,当如何点醒他?
若我恰逢叶公“弃而还走”之后,定会温言劝诫:“子高兄素来以好龙闻名,今日真龙降临,何以仓皇至此?你屋内雕龙刻凤,原是爱龙之形;如今龙至堂前,却是见龙之神。龙者,威而不恶,灵而不凶,你所惧者,非龙也,是‘心中之龙’——你爱的是自己塑造的‘好龙’之名,而非龙本身。若真心好龙,当观其鳞爪之雄、气象之伟,而非避之不及。世间事皆然,爱其名不如爱其实,慕其形不如承其神啊。”
这则短小的寓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表里之差。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对事物的热爱,还是对理想的追求,唯有褪去表面的浮夸,直面本质的考验,方能避免成为“叶公式”的空谈者,让“好”成为发自内心的践行,而非流于形式的标榜。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