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菩萨蛮(其二)——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31 10:33 浏览

菩萨蛮(其二)

[唐]韦 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①。春水碧垆边人似月②,皓腕凝霜于天,画船听雨眠。雪③。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

①合:应当。②垆边:指酒家。垆,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③皓腕:洁白的手腕。凝霜雪:像霜雪那样洁白。

韦庄《菩萨蛮·其二》赏析

韦庄的《菩萨蛮·其二》是晚唐花间词的经典之作,以浓艳清丽的笔触描摹江南盛景,却在声色犬马的表象下暗藏深沉乡愁,将“乐景写哀”的手法运用到极致,道尽乱世游子“欲归不得”的复杂心境。

一、核心意象:江南盛景与乡愁的双重交织

词中以两组鲜明意象,构建出“江南的美好”与“乡愁的沉重”,形成强烈情感张力。

江南盛景:声色俱佳的理想幻境 词人用细腻笔触勾勒江南的绝美与闲适,每一处意象都充满诱惑:

自然之美:“春水碧于天”,以“碧于天”形容春水的澄澈湛蓝,展现江南自然风光的清新灵动,画面开阔而明媚;

人文之韵:“画船听雨眠”,捕捉“乘画船、听雨声、安然入眠”的闲适场景,将江南生活的悠然惬意具象化,尽显生活之美;

人物之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以“月”喻酒家女子的容貌皎洁,以“霜雪”喻其手腕洁白,勾勒出江南女子的温婉秀丽,为江南盛景增添灵动气息。

这三组意象从自然、生活、人物三个维度,共同构筑出一个“人人尽说”的美好幻境,让江南成为令人沉醉的精神栖息地。

乡愁暗线:欲归不得的现实枷锁

江南的美好越浓烈,背后的乡愁就越深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两句直抒胸臆,揭开盛景下的隐痛:

“还乡须断肠”是核心痛点,暗示故乡早已因战乱而残破不堪,亲人离散、家园沦陷,回归只会直面无尽伤痛;

“未老莫还乡”并非真心留恋江南,而是“不敢还乡”的无奈妥协——江南的美好只是暂时的慰藉,故乡才是最终的牵挂,却因现实残酷而只能搁置归乡之念,让“乐景”彻底沦为“哀情”的反衬。

二、情感脉络:从沉醉到怅惘的转折递进

全词情感看似沉溺于江南美景,实则层层铺垫,最终落脚于深沉乡愁,转折自然却力道千钧。

开篇:顺应众说,沉醉江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以“人人尽说”引出江南的美名,“只合”二字看似认同“应在江南终老”的说法,实则暗藏无奈——词人作为“游人”,本是漂泊异乡,却只能顺应外界评价,暂时沉醉于江南的美好,为后文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中段:描摹盛景,以乐衬哀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集中笔墨刻画江南的美与闲。每一处盛景的描摹,都在无形中强化“异乡虽好,终非故土”的潜台词——江南的山清水秀、闲适安逸,恰恰反衬出漂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美景越盛,乡愁越浓。

结尾:直抒胸臆,点破隐痛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打破前文的沉醉氛围,直接点出核心矛盾。“莫还乡”不是不想,而是“还乡须断肠”的现实阻隔,将前文铺垫的所有“乐”,尽数转化为“欲归不得”的“哀”,情感从表面的沉醉转向深层的怅惘,余味悠长。

三、艺术特色:简洁凝练中的情感张力

这首词仅短短四句、四十四个字,却在艺术表达上极具特色,尽显花间词的精妙。

乐景写哀,反差强烈 全词以绝大部分篇幅描绘江南的美好,却在结尾揭示“还乡断肠”的真相,形成“乐景”与“哀情”的强烈反差。江南的美越具体、越动人,就越能凸显乡愁的沉重与归乡的无望,这种“以乐衬哀”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刻,极具感染力。

意象鲜明,画面感强

词人选取的“春水”“画船”“雨声”“垆边人”等意象,都是江南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简洁却精准。“碧于天”的色彩对比、“听雨眠”的动态场景、“似月”“凝霜雪”的比喻,让每一句都成为一幅鲜活的画面,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既感受到江南的美好,也能体会到背后的隐痛。

语言凝练,意蕴深远

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珠玑。“只合”“莫”“须”等虚词的运用,精准传递出情感的微妙变化;结尾两句直白却有力,将复杂的乡愁与无奈浓缩其中,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让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品味出乱世游子的深沉苦楚。

《菩萨蛮·其二》是韦庄漂泊生涯的情感写照,也是晚唐乱世中无数游子心境的缩影。它以江南盛景为幕,以乡愁为核,在乐与哀的交织中,道尽“异乡虽好非故土”的无奈与怅惘。短短四十余字,既展现了江南的绝美风情,也承载了深沉的家国之思,成为流传千古的花间词经典。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