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30 11:19
浏览
次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本诗是白居易的一首写景佳作。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铺”字用得很传神,朗诵时可重音强调,声音委婉、平缓,语速不宜过快。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朗诵时可直接抒情。本诗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朗读者:张丽
丽雅音乐工作室创始人
《暮江吟》解析
白居易的《暮江吟》是中唐写景诗中“以小见美、以浅藏深”的典范,全诗四句仅二十八字,却以时间为轴,串联起“夕阳落江”与“新月初夜”两幅截然不同的秋日图景。诗人没有刻意雕琢辞藻,只以“铺”“瑟瑟”“真珠”“弓”等朴素却精准的字词,将暮江的绚烂与夜月的清幽写得灵动鲜活,既藏着对自然细微之美的敏锐捕捉,更透着卸下官场烦忧后、沉醉于景致的闲适心境,字里行间满是对天地万物的温柔热爱。
开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聚焦夕阳西下时的江面,以“铺”字破题,瞬间让静态的江景有了温度与质感。“残阳”点明时间——傍晚时分的夕阳,褪去了正午的炽烈,多了几分柔和;“铺水中”的“铺”字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似“照”“洒”那般急促,而是带着“缓缓展开”的舒缓感,仿佛夕阳不是垂直落下,而是温柔地贴合江面,将余晖均匀地铺洒开来,既写出江面的宽阔平缓,也传递出暮时的静谧祥和。“半江瑟瑟半江红”则是对“铺水”余晖的极致描摹:江水并非全然通红,而是一半泛着深碧色(“瑟瑟”本指碧色宝石,此处形容江水的青绿),一半染着夕阳的艳红,两种色彩在江面交织,既泾渭分明又和谐相融,仿佛一幅流动的水彩画。朗诵时需将“铺”字重音强调,语调委婉平缓,语速放缓,“瑟瑟”二字读得清透,模拟江水的碧色冷感;“红”字读得温润,传递夕阳的暖调,让“半江双色”的画面感在声音中浮现,仿佛能看见江面波光粼粼、色彩流转的模样。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笔锋一转,时间从傍晚过渡到深夜,景致从江面转向夜空与草露,意境从绚烂转为清幽。“可怜”二字是诗人情感的直接流露,此处的“可怜”非“怜悯”,而是“可爱、可叹”之意,带着诗人对九月初三之夜的由衷喜爱——这个夜晚没有浓墨重彩,却有着极致的纯净与精巧,让人心生欢喜。“露似真珠”将草叶上的露珠比作珍珠,既写出露珠的圆润光洁,也暗示夜晚的清寒(唯有秋夜的凉意,才能凝结出如此晶莹的露珠),仿佛能看见月光下露珠折射的微光;“月似弓”则描摹新月的形态——初三的月亮刚过新月,弯如一张精巧的银弓,挂在深邃的夜空中,不似满月那般耀眼,却透着玲珑的秀气。这两句以“真珠”“弓”为喻,没有夸张,却让寻常的露与月有了灵动的美感,既写出秋夜的清幽,也显露出诗人观察的细腻:连草叶上的露珠、天边的弯月都能留意,足见其沉醉于景致的专注。朗诵时可转为直接抒情的语调,“可怜”二字读得轻柔带喜,传递出对夜景的偏爱;“真珠”的“真”字稍作轻读,模拟露珠的剔透;“弓”字语调上扬,勾勒新月的弧线,让声音带着夜月的清灵,与前两句暮江的温润形成对比,却同样满含热爱。
从创作背景来看,《暮江吟》的魅力在于“心境与景致的相融”。此诗约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后期,彼时他虽仍有仕途失意的苦闷,却在自然景致中找到了慰藉——他不再执着于官场的得失,转而将目光投向“残阳铺水”“露月如弓”的寻常景致,在这些细微美好中,寻得内心的平静与自在。诗中的“暮江”与“夜月”,早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诗人心境的投射:绚烂的半江红,是他对生活仍存的热爱;清幽的弓月露珠,是他对平静的向往。这种“以景衬心、以心赏景”的写法,让诗歌不止于“写景”,更多了一层“抒情达意”的深度。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露似真珠月似弓”中,想象出秋夜的清灵与精巧,从“可怜”二字中,体会到诗人对自然的温柔注视。这便是《暮江吟》的经典之处: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尽了自然的细微之美,也告诉我们——美好从不只在壮阔的奇观中,更在“残阳铺水”的温柔、“露月如弓”的精巧里,只需放慢脚步、静心观察,便能在寻常景致中,遇见打动人心的诗意。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