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其一)——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30 11:15
浏览
次
忆江南(其一)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本诗是白居易《忆江南》组诗中的一篇。短短27个字,写出了诗人的三种情绪。开篇,诗人以下定论的语气表达了他对江南风景美丽的肯定,朗诵时语气须坚定;第二旬是对江南美景的赞美,诗人选取了“红”“蓝”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颜色,道尽了江南艳丽的春天景象,朗诵时用热烈赞颂的语气要有画面感;第三旬中的"忆”字表明彼时诗人并没有身处江南,却把江南景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朗诵时要带着怅惘的情绪,发声用虚声,音节拉长,节奏放缓。
朗读者:李晖
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忆江南(其一)》解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是唐代咏叹江南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七字,以“忆”为魂,将对江南的盛赞、对美景的描摹与对故地的怅惘熔于一炉。全词不事雕琢却字字含情,从“江南好”的直白定论,到“红胜火”“绿如蓝”的鲜明着色,再到“能不忆江南”的反问抒怀,层层递进间,既写活了江南春日的明艳,更道尽了诗人对江南深入骨髓的眷恋,成为跨越千年仍能唤起人们对江南向往的经典词作。 开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以斩钉截铁的定论起笔,瞬间奠定全词“盛赞江南”的基调。“江南好”三字直白短促,没有铺垫却掷地有声,是诗人历经岁月沉淀后,对江南美景最凝练的肯定——这份“好”不是一时兴起的赞叹,而是刻在记忆里的深刻认知;“风景旧曾谙”则为“好”提供注解,“旧曾谙”即“过去早已熟悉”,既点明诗人曾亲历江南美景,让“盛赞”有了真实的情感根基,也暗含“如今已远离”的微妙伏笔,为后文的“忆”埋下引线。朗诵时语气需坚定有力,“江南好”的“好”字可稍作重读,传递出不容置疑的肯定;“旧曾谙”的“旧”字略带绵长,藏着对过往岁月的追忆,让开篇的盛赞既干脆又不失厚重。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全词的“画眼”,以极致鲜明的色彩对比,将江南春日的明艳具象化。诗人选取“江花”与“江水”两个核心意象,用“红胜火”与“绿如蓝”的夸张比喻,将视觉冲击力拉满:日出时分,江边的花朵被朝阳映照,红得比火焰更浓烈、更鲜活,仿佛能看见花瓣上跳跃的光;春天到来,江水泛着碧绿的波光,绿得如同蓼蓝染就的绸缎,清透又饱满。这两句没有堆砌辞藻,却以“红”“绿”“火”“蓝”四种浓烈色彩,构建出一幅鲜活的江南春景图——既有动态的“日出”光影,又有静态的“江花”“江水”,动静结合间,江南的生机与艳丽扑面而来。朗诵时需切换为热烈赞颂的语气,调动声音的“色彩感”:“红胜火”的“红”字语调上扬,模拟火焰的炽热感;“绿如蓝”的“绿”字语调温润,传递江水的清透感,让听众的眼前能清晰浮现这幅色彩明艳的画面,仿佛身临其境。
结尾“能不忆江南?”,以反问句式收束全词,将前文的“赞”与“描”升华为深沉的“忆”,情感从热烈转向怅惘。这句反问没有直接说“我思念江南”,却以“能不……?”的句式,将思念之情推向极致——江南如此之好,美景如此难忘,怎能不深深追忆?此时的诗人已远离江南,记忆中的“红胜火”“绿如蓝”越是明艳,现实中的怅惘便越是浓烈。这一句的“忆”,不是轻飘飘的回想,而是带着岁月沉淀的眷恋,是“想见而不得见”的遗憾与牵挂。朗诵时需转换情绪,带着怅惘的意味,发声以虚声为主,“忆”字音节拉长,节奏放缓,让声音透着几分悠远与怀念;“能不”二字略带迟疑,仿佛诗人在与自己对话,将那份“明知应忆却又怕忆起”的复杂心境传递出来,结尾余味悠长,让江南的美好与追忆的怅惘交织,久久不散。
从创作背景来看,《忆江南(其一)》是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时所作,此时他已远离曾任职的江南(杭州、苏州),过往的江南岁月成为珍贵的记忆。正因这份“远离”,词中的“忆”才更显真挚——他忆的不只是江南的风景,更是那段在江南度过的鲜活时光,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闲适,是“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的热闹。词作虽短,却浓缩了对江南的全部情感,既有对美景的客观盛赞,也有对过往的主观追忆,让“江南”不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成为承载美好记忆与情感的符号。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想象出江南春日的明艳,从“能不忆江南”中,体会到那份跨越时空的眷恋。这便是《忆江南(其一)》的魅力:它以极简的篇幅,写尽了江南的美与忆江南的情,让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对江南生出一份向往,对过往生出一份珍视——这份对“美好”的共同感知,正是它能流传千年的核心原因。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