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26
浏览
次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蜓立上头。
这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旬紧扣题目写小池的源泉,诗人却凭空加一“惜”字,好像泉眼很爱惜这股细流,舍不得多流一点儿,有情有趣,富有人性;第二句舍形取影,重点表现水面上的柔枝婆娑弄影,十分空灵。第三、四句写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崝蜓。小荷与靖蜓,一个“才露”,一个“早有”,它们以新奇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一切,捕捉着那稍纵即逝的景物。在朗诵时,要抓住新奇的感觉,表现出初夏时节池边美好的景象。
朗读者:赵雪媛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小池》解析
杨万里的《小池》是宋代“诚斋体”诗歌的经典代表,四句诗如一幅精致的初夏工笔小品,以细腻到极致的观察,捕捉小池边“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的微小景致。诗人没有写壮阔的荷塘盛景,却将“小”与“新”藏于字里行间——小到泉眼惜流、小荷初露,新到蜻蜓早立、晴柔映水,既写出初夏的清新生机,又透着诗人对自然细微之美的珍视,字里行间满是“以小见大、妙趣天成”的灵动韵味。
开篇“泉眼无声惜细流”,以拟人化的笔触写小池的源头,瞬间让“泉眼”有了性情。“无声”二字先定调,写出泉眼流水的轻柔——不是奔涌的激流,而是细缓的涓涓细流,透着初夏的静谧;“惜”字是句眼,将泉眼拟人化:它仿佛懂得爱惜这股细流,舍不得让它快速流逝,于是缓缓流淌,这份“惜”既有对细流的珍视,也暗含诗人对这份“细柔之美”的偏爱。这一句没有写“大”,却从“泉眼惜流”的微小细节里,读出初夏的温柔与宁静,让小池的源头有了情感温度。
“树阴照水爱晴柔”,承接首句的“柔”,将视角转向水面的树影,写尽初夏阳光的温和。“树阴照水”是静态的画面——岸边的树影倒映在水中,随细流轻轻晃动;“爱晴柔”则再次拟人,赋予树阴(或诗人视角)以情感:它喜爱这初夏晴朗柔和的阳光,甘愿将身影投映在水中,与细流、泉眼相伴。“晴柔”二字精准捕捉了初夏阳光的特质——不似盛夏的灼热,也不似春日的朦胧,而是带着恰到好处的温暖与柔和,这份“柔”与前文的“细流”呼应,让整个小池的氛围愈发清新舒缓,如同一阵清风拂过心尖。
“小荷才露尖尖角”,将镜头聚焦于池中最具生机的“新绿”,写尽初夏生命的稚嫩与鲜活。“小荷”点明主体,“才露”写出时序——荷叶刚从水面探出头,还未舒展;“尖尖角”则是对荷叶形态的极致描摹,仅四字便将荷叶初萌时的小巧、尖锐、鲜嫩刻画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看见那抹新绿在水中轻轻摇曳的模样。这一句的“小”与“才”,既呼应诗题“小池”,也凸显初夏“万物初长”的特质:不是繁盛的荷叶田田,而是初露锋芒的新生,这份“新”恰是初夏最动人的生机。
结尾“早有蜻蜓立上头”,以动态的“蜻蜓”为静态的“小荷”点睛,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早有”二字极妙,写出蜻蜓与小荷的“默契”——不等荷叶舒展,蜻蜓便早早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仿佛它比人更早发现这份新生的美好;“立上头”则是灵动的动态描写:蜻蜓轻盈地停驻,翅膀或许还在微微颤动,这份“静中的动”,让小池的景致从“静态的画”变成“动态的景”,既充满童趣,又透着自然生灵间的和谐。这一句没有写复杂的场景,却以“小荷”与“蜻蜓”的互动,将初夏小池的“妙趣”推向极致,读来如见眼前景,如闻身边风。
从朗诵角度看,需紧扣“新奇感”与“轻柔感”:前两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要读出“柔”与“静”——语调稍缓,气息轻柔,“惜”“爱”二字可稍作强调,传递拟人化的温柔;后两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则要读出“新”与“活”——语调可略轻快,“才露”“早有”需突出时序的“早”与形态的“新”,仿佛发现新大陆般带着惊喜,让听者能从声音中感受到小荷初萌、蜻蜓早立的鲜活画面。
作为杨万里的代表作,《小池》的魅力在于“以细微见宏大”——它写的是“小池”,却藏着整个初夏的生机;它描的是“小景”,却透着对自然最本真的热爱。诗人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以最朴素的语言、最细腻的观察,将初夏小池的美好定格成永恒。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尖尖角”的小荷与“立上头”的蜻蜓中,想起初夏池塘边的清新时光,体会那份藏在微小景致里的、最纯粹的自然之美——这便是“诚斋体”的精髓,也是《小池》能流传千年的原因:它写活了初夏,更写活了人们对细微美好的共同向往。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