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相思——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22 浏览

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未发几枝。

愿君多采撕,此物最相思。

诗人以红豆寄相思,朗诵时,心里可想着相思之苦,将苦融入进感情中。但此诗所寄之情除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外,亦可包括友情。朗诵时,应设身处地,融入相思之情,感情真挚,语速偏慢,表达对爱人、亲人以及友人的想念。

朗读者:,刘媛媛

贵州五经六艺思维口才教育口语表达教师

《相思》解析

王维的《相思》(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是唐诗中借物抒情的千古绝唱,仅四句二十字,却以“红豆”为情感载体,将抽象的“相思”化作具体可触的物象。全诗没有激烈的抒情,只以平淡的问询与恳切的叮嘱,藏着对友人(或爱人、亲人)的深切牵挂,既写出相思的细腻绵长,又暗含对情谊的珍视,让“红豆”从此成为跨越千年的“相思符号”,兼具深情与克制的独特韵味。

开篇“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以平实的写景与问询切入,却暗藏细腻的牵挂。“红豆生南国”先点明红豆的生长之地——南方的温暖水土,既为“红豆”增添了几分地域的遥远感(若思念之人在南国,便多了一层“隔远”的相思),也暗示红豆的珍贵(非随处可见,更显其作为“相思信物”的独特)。紧接着“春来发几枝”的问句,看似是对红豆生长状态的寻常关心,实则是将相思藏于“景物问询”中:诗人见春天到来,自然想起南国的红豆是否抽枝生长,而这份对红豆的牵挂,本质上是对“南国之人”的思念——因念人,故念及与那人相关的物,这份“以物思人”的含蓄,恰是东方情感表达的温柔之处。朗诵时语速偏慢,带着对“南国红豆”的悠远联想,便能让这份藏在问询里的相思缓缓流露。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从“问询”转向“叮嘱”,将相思之情直白却克制地托出。“愿君多采撷”是诗人的恳切期盼——希望思念之人多采摘些红豆,不是为了把玩,而是为了让红豆成为彼此情谊的见证;“此物最相思”则直接点出红豆的象征意义,既是对红豆的注解,也是对思念的告白:红豆虽小,却能承载最深的相思,见红豆如见思念之人。这两句没有“我想你”的直白抒情,却以“愿君采撷”的叮嘱,将相思化作“希望对方珍视信物”的行动,既避免了情感的泛滥,又让牵挂更显真切——仿佛诗人正对着远方的人轻声嘱托,每一个字都满是真心。朗诵时融入真挚情感,可稍加重“最相思”三字,让这份对“红豆寄情”的笃定,传递出相思的深沉。

从情感内涵来看,《相思》的妙处在于“相思的普适性”。诗中未明确“相思”的对象——既可以是友人(此诗最初为赠给音乐家李龟年而作,本是友情),也可以是爱人、亲人:若为友情,是对知己的牵挂;若为爱情,是对恋人的思念;若为亲情,是对家人的惦念。这种“不局限对象”的情感表达,让不同境遇的人都能从诗中找到共鸣,也让“红豆”的象征意义愈发丰富——它不再是单一的“爱情信物”,而是所有真挚牵挂的载体,这正是诗歌能跨越时空、持续打动人心的核心原因。

作为“诗佛”王维的代表作之一,《相思》延续了他“诗中有情,语淡味浓”的风格。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意象,只以“红豆”为线索,串联起“念物—思人—托物寄情”的情感逻辑,却让相思从“抽象的情绪”变成“可采摘、可珍藏的红豆”,既具体又绵长。即便今日,当我们再读“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藏在平淡诗句里的深情——它不是撕心裂肺的想念,而是如红豆般温润、如春天般绵长的牵挂,是“见物思人”的温柔,也是“愿君知我意”的恳切。

朗诵时需紧扣“深情而克制”的基调:前两句带着对南国红豆的悠远联想,语气轻柔,似在轻声问询;后两句带着对思念之人的恳切叮嘱,情感稍显浓烈却不张扬,让“相思之苦”藏于“愿君采撷”的温柔里,而非直白宣泄。唯有如此,才能还原王维诗歌中“以淡写浓”的韵味,让这份跨越千年的相思,在平缓的语调中更显绵长动人。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