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画——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19 浏览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本诗短小精悍,但要朗诵好这首诗并不容易。前两旬中的“远看”“近听”两个动作互为对照,朗诵时,需要在声音塑造上做出区分。后两旬,“无声”与“不惊揭示出画的本质,用有声语言表达无声情境,颇为考验表达技巧。

朗读者:张之鹤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王持艺木学院本科生

《画》解析

王维的《画》是一首构思精巧的五言绝句,虽篇幅短小,却如一幅立体的“谜语画”——诗人以极简的笔触,通过“远与近”“声与静”“时与恒”“人与物”的四重对照,将“画”的特质藏于寻常景致的描摹中,既写出画面的鲜活逼真,又暗含对“虚实相生”的艺术哲思,读来妙趣横生,堪称“诗画交融”的典范。

开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以“远”“近”两个视角的对照切入,瞬间勾勒出画面的视觉与听觉反差。“远看山有色”,写远距离观察画中山景的感受——即便隔着距离,仍能清晰看见山峦的色彩层次,或青或黛,鲜活如真,这是画对“视觉真实”的还原;“近听水无声”,则转向近距离的听觉体验——画中明明有流水的形态(如溪涧、江河),可凑近聆听,却听不到半点水声,这是画与“现实”的差异,也是“画”的核心特质:能再现视觉的“形与色”,却无法传递听觉的“声”。两句看似矛盾,实则精准点出“画”的虚实边界,朗诵时对“远看”“近听”做声音区分(如“远看”语调稍缓,带出远眺的悠远感;“近听”语速略促,显近距离探寻的专注),便能让这份“视有听无”的反差更显鲜明。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从“时空”与“互动”两个维度,进一步深化“画”的特质。“春去花还在”,打破了现实中的时令规律——现实里春去秋来,百花会凋零,可画中的花却能永远定格在盛放的模样,不受时光流逝的影响,这是画对“时间”的超越,让美好景致得以永恒;“人来鸟不惊”,则打破了现实中的生物反应——现实里人靠近时,鸟会受惊飞走,可画中的鸟却始终保持原本的姿态,无论人如何靠近都纹丝不动,这是画对“动态互动”的隔绝,却也正因这份“不动”,让画面的宁静感得以留存。这两句从“时间永恒”与“静态定格”两个角度,完善了对“画”的定义,也让前两句的“视有听无”有了更丰富的注解:画不仅是视觉的复刻,更是对“永恒宁静”的艺术定格。

朗诵时处理后两句,需紧扣“无声情境的有声表达”:“春去花还在”可语调稍显平缓,带着对“花永不凋零”的淡淡赞叹,传递画的“恒定性”;“人来鸟不惊”则可适当加重“不惊”二字,通过语气的稳定,凸显画中场景的“静态感”——即便语言是“有声”的,也要让听者从声音中感受到画面的“无声与宁静”,这正是朗诵此诗的精妙之处:用有声的语言,传递无声的画境。

作为盛唐“诗佛”,王维向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闻名,《画》虽看似直白,却暗藏他对“诗画关系”的深刻理解。全诗没有出现一个“画”字,却句句在写“画”——从远观的山色到近听的无声,从常开的花到不惊的鸟,每一处对照都是对“画”的特质的拆解。它之所以能成为流传千古的启蒙诗,正因为它以最朴素的语言,揭开了“画”的奥秘:画虽无法复刻现实的全部(如声音、动态),却能定格现实中最美好的瞬间,让山色永存、花开不败,这份“取舍间的永恒”,恰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仍能从这四句诗中,学会以“诗”的眼光看“画”,以“画”的视角品“诗”,感受诗画交融的独特韵味。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