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风——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15 浏览

[唐]李娇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尺浪,入竹万竿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因此,在朗诵时,要把握住风的灵动与力量感,在顿挫中,将无形的“风”的力量表现出来。

朗读者:王雅倩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风》解析与朗诵要点解读

李峤的《风》是唐诗中咏物诗的精巧之作,全诗仅四句,却以极简的笔墨将“无形”的风写得可感可触,通过风在不同场景中的作用,勾勒出它时而轻柔、时而刚猛的多面形象,既藏着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也暗含对风之力量的由衷赞叹。结合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雅倩的朗诵建议,更能透过文字捕捉“风”的灵动与力量,让无形之物在声音中具象化。            

诗的开篇“解落三秋叶”,聚焦秋风的“催落”之力——秋风拂过,晚秋的树叶便纷纷飘落,一个“解”字用得极妙,仿佛风有了人的情态,轻轻“解开”了树叶与枝丫的牵连,既写出秋叶飘落的自然之态,又暗含秋风不疾不徐的轻柔感。紧随其后的“能开二月花”,则转向春风的“催生”之能,春风到来,二月的花朵便竞相绽放,“能开”二字直白有力,凸显春风唤醒万物的生机,与前一句的“解落”形成鲜明对比,一“落”一“开”,一“秋”一“春”,瞬间勾勒出风在不同季节的不同特质,让风的形象有了层次。

后两句则进一步展现风的磅礴力量。“过江千尺浪”写风掠过江河时的壮阔——风一旦席卷江面,便能掀起千尺高的巨浪,“千尺”虽为夸张,却将风的刚猛与破坏力渲染到极致,让人仿佛能看到江面波涛汹涌的画面;“入竹万竿斜”则写风穿入竹林的景象,成片的翠竹在风的吹拂下纷纷歪斜,“万竿”极写竹林的茂密,而“斜”字则动态地展现出风的冲击力,即便是坚韧的竹子,也难抵风的力量。这两句从“江”到“竹”,从“浪”到“斜”,将风的力量从“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巨浪与歪斜的竹林,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风的强劲。

王雅倩提出“把握住风的灵动与力量感,在顿挫中表现无形的‘风’”,正是精准抓住了这首诗的核心。朗诵时的“顿挫”,需贴合风的不同状态:读“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时,节奏可稍缓,语气中带着轻柔与灵动,“解落”“能开”处略作停顿,体现风在春秋两季的舒缓与生机;而读“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节奏需加快,语气要更显激昂,“千尺浪”“万竿斜”处可加重音量、延长字音,用声音的起伏模拟浪涛的汹涌与竹林的摇曳,让“顿挫”成为风的力量载体——顿处藏风的蓄力,挫处显风的爆发,如此一来,无形的风便有了轻重、快慢、刚柔的变化,仿佛真的在耳边呼啸、拂过。

整首诗虽无一字直接写“风”的形态,却处处是风的痕迹,从轻柔的秋风、和煦的春风,到汹涌的江风、劲疾的林风,风的多面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朗诵的价值,便在于通过声音的调控,让这些不同形态的“风”突破文字的限制:轻柔处让人心生暖意,刚猛处让人感受到震撼,最终让听众不仅“读懂”风的作用,更“听见”风的声音、“看见”风的模样。这种“以声赋形”的过程,既是对诗歌意境的还原,也是对“无形之物”传播魅力的极致展现,让这首小诗在千百年后,仍能以文字与声音为媒介,让读者与听众真切触摸到“风”的灵魂。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