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11
浏览
次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赞颂春天新柳的古诗。第一句中的“一”是“满”的意思,朗诵时,字音拉长,有一种填满的感觉,“高”字提高音量。第二句写柳条的形态,以及柳回匀切回叶新嫩的绿色,因此“绿”作重音处理。第三句是一个问句,所以在朗诵的时候要用疑问的语气。第四句中的“春风”要拉长,且“风”字要虚实结合,读出一种飘然的感觉。
朗读者:张天霖
第十九届“齐越节”一等奖获得者
《咏柳》解析与朗诵要点深度解读
贺知章的《咏柳》是唐诗中咏物抒怀的经典之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清新灵动的笔触勾勒出春日新柳的绰约风姿,既藏着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也暗含对春天创造力的由衷赞叹。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作品,这首诗没有复杂的典故与深沉的寄托,却以“以形写神、以喻显趣”的手法,让春日新柳的形象跃然纸上,成为流传千年的咏春绝唱。结合第十九届“齐越节”一等奖获得者张天霖的朗诵指导,更能体会诗歌语言与情感的融合之妙。
开篇“碧玉妆成一树高”,以“碧玉”喻柳,既点出柳色的莹润翠绿——如玉石般温润鲜亮,又赋予柳树“美人梳妆”的灵动姿态,“妆”字将柳树拟人化,仿佛它是精心打扮的佳人,以挺拔的身姿展现春日的生机。这里“一”作“满”解,并非数量词,而是形容柳树从树干到枝条的饱满形态,因此朗诵时拉长“一”的字音,能让人联想到柳树充盈视野的蓬勃长势,再提高“高”字音量,可突出柳树直立向上的挺拔感,传递出对柳之“姿”的赞叹。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聚焦柳枝的形态,“万条”极写柳枝的繁多,勾勒出柳枝垂落的密集感,“绿丝绦”则以丝绸丝带喻柳枝,既写出柳枝的柔软飘逸,又通过“绿”字强化色彩——春日新柳的嫩绿鲜活是全诗视觉焦点,因此“绿”字作重音处理,能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让“绿”成为贯穿前两句的核心意象,凸显柳树在春日里的色彩活力,也暗含诗人初见新柳时的惊喜之情。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以设问转折,从对柳的整体描绘转向细节探究,如此精巧的细叶是谁裁剪而成?“不知”二字带着天真的好奇,打破前两句的直白描绘,让诗歌生出趣味,仿佛诗人在与春天对话,也引导读者一同思考“细叶”的来源,朗诵时用疑问语气,正是为了还原这种“好奇感”,让诗句从“写景”过渡到“抒情”,为下句的妙答铺垫情绪。第四句“二月春风似剪刀”以“剪刀”喻春风,堪称神来之笔,它不仅回答了前句的疑问——细叶是春风裁剪而成,更将春风拟人化为“裁缝”,赋予其创造美的能力,是春风的“剪裁”才有了柳树的细叶、春日的生机。这里“春风”需拉长字音且“风”字虚实结合,是因为“春风”并非具象的“物”,而是无形的“力”,拉长字音可表现春风的绵延流动,“虚实结合”则能传递春风拂过的轻盈感与裁剪万物的力量感,让“剪刀”的比喻更鲜活,也让对春天创造力的赞美更有层次。 张天霖的朗诵建议,本质是“以声传情、以气托意”,贴合诗歌的情感节奏:对“一”“高”的处理,针对前两句的“绘景”,通过声音的“拉长”与“提高”还原柳树的“满”与“高”,让听众通过听觉想象视觉画面,体会诗人对柳之形态的直观赞叹;“绿”的重音处理,抓住诗歌的色彩核心,用重音突出“绿”的鲜活,让春日的生机通过一个字传递出来,避免平铺直叙;疑问语气与“春风”的虚实处理,针对后两句的“抒情”,疑问语气引出好奇,“春风”的声线处理则让“剪刀”的比喻从“抽象”变“具象”,既写出春风的飘逸,又暗含其创造美的力量,最终将诗歌情感从“赞柳”升华到“赞春”。
贺知章生活在盛唐时期,彼时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诗人的心境也如春日般开阔明朗。《咏柳》没有复杂的情感寄托,仅以对新柳的赞美,折射出盛唐文人对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的热爱,以及对时代生机的感知。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让诗歌既接地气(描绘常见的柳树),又有灵气(比喻精妙、情感鲜活),因此流传千年而不衰。而朗诵指导的价值,正在于帮助读者“走进”诗歌,通过声音的细节处理,让文字背后的画面、情感、意境得以落地,让听众不仅“读懂”诗句,更能“感受”到诗人初见新柳时的惊喜、对春风创造力的赞叹,最终体会盛唐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明快”的独特魅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