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26
浏览
次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朗诵时前两句语气要柔和、舒缓,音量不宜过大。后两句中,尤其是第四句中的“落”字可作重音处理,以表现诗人对落花的婉惜之情。
朗读者:杨利剑
湖南省慈利县同心圆语言艺术学校创办人
《春晓》解析
孟浩然的《春晓》是唐诗中描摹早春晨景的千古名篇,仅二十字,却以极简的笔触、闲适的语调,将春日清晨的慵懒、生机与淡淡的怅惘编织在一起。全诗没有浓墨重彩的雕琢,只凭“春眠”“啼鸟”“风雨”“落花”等寻常意象,便勾勒出一幅鲜活的“春日晨醒图”,既藏着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也透着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细微慨叹,尽显盛唐山水田园诗“语淡而味浓”的独特韵味。
开篇“春眠不觉晓”,以最直白的日常体验切入,瞬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春眠”二字点出时节与情境——春日里的睡眠,本就带着几分慵懒与安稳;“不觉晓”则将这份慵懒推向极致:因春日睡得太过酣畅,竟不知天已破晓。这一句没有写春景,却通过人的状态侧面烘托出春日的宜人——正是因为春夜舒适、春光可亲,才让人如此沉醉于睡眠,字里行间满是对春日的惬意接纳,读来如亲身经历般亲切。朗诵时语气柔和舒缓、音量不宜过大,恰能还原这份清晨初醒的慵懒与松弛,贴合“不觉晓”的闲适心境。
“处处闻啼鸟”,从“触觉”(睡眠的舒适)转向“听觉”,为静谧的清晨注入生机。“处处”二字极有画面感,暗示窗外的鸟鸣并非零星几声,而是遍布四周、此起彼伏,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清脆的鸟叫声唤醒;“闻啼鸟”则写出诗人的感知过程——未起身、未开窗,仅通过耳边的鸟鸣便知春日已浓,这种“以声衬景”的写法,既突出了春日的生机,又保留了清晨的静谧,让读者仿佛能与诗人一同躺在床上,静静聆听窗外的春日序曲。
“夜来风雨声”,笔锋一转,从“当下的清晨”拉回“昨夜的记忆”。诗人忽然想起昨夜听到的风雨声,这一转折看似突兀,却暗藏细腻的心思——正是因为清晨看到(或联想到)春日景象,才会自然忆起昨夜的风雨,为后文的“落花”埋下伏笔。“风雨声”在此处并非单纯的天气描写,而是带着一丝对春日景物的牵挂:风雨过后,枝头的春花是否依旧?这份淡淡的担忧,让诗的情感多了一层细腻的褶皱,不再是单纯的闲适,更添了几分对美好事物的关注。
结尾“花落知多少”,以问句收尾,将前文的牵挂化作直白的慨叹。诗人没有去细数落花的数量,也没有直接表达惋惜,只用一句“知多少”,便将对落花的惋惜、对春光易逝的怅惘含蓄道出——昨夜的风雨,必然吹落了枝头的春花,可究竟落了多少?这份“未知”的疑问,比直白的“落花满地”更显韵味,既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仿佛能看见满地残红的景象),也让诗人的情感更显真切:不是激烈的伤感,而是如春日细雨般轻柔的惋惜,恰是文人面对美好易逝时最自然的心境。朗诵时将“落”字作重音处理,便能精准传递出这份对落花的珍视与怅惘,让诗句的余味更显悠长。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孟浩然的诗歌向来以“自然冲淡”著称,《春晓》便是典型。全诗没有复杂的意象、深奥的典故,只写清晨醒来的日常片段,却让春日的生机、人的闲适与对落花的惋惜自然交融,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初看简约,细品却满是韵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因为它写出了人们共通的春日体验——每个人都曾有过春日酣眠的慵懒,都曾听过清晨的鸟鸣,也都曾为落花惋惜,这份“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共鸣,让《春晓》成为跨越时空的春日赞歌,即便在今日读来,依然能让人瞬间沉浸在那份清新闲适的春日氛围中。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