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23
浏览
次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本诗言简意骸,通俗易懂,通过写随处可见的、微不足道的野草,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前两句写实,朗诵时应自然流畅,后两句是诗人对野草生命力的赞美,因此,语气应充满赞美之意。
朗读者:王玉
玉之声口才语言艺术中心创始人
《赋得古原草送别》解析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诗中借物咏志的经典之作,虽为应试所作的“赋得体”诗,却以极简的笔触、质朴的语言,将野草的生长规律与生命韧性写得淋漓尽致。全诗仅四句,既勾勒出古原草“枯荣交替”的自然图景,又在对野草的赞美中暗含对生命力量的敬畏,更巧妙融入送别时的深沉意绪,让“草”这一寻常意象,承载起自然、生命与情感的多重内涵。
开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离离”二字起笔,精准描摹出古原草茂密繁盛的形态——放眼望去,原野上的野草连成一片,生机勃勃,极具视觉冲击力。紧接着“一岁一枯荣”,则跳出对单一形态的描绘,转入对野草生长规律的概括:每过一年,野草便会经历一次枯萎与繁盛的循环。这一句看似写实,实则藏着对自然规律的洞察——“枯”与“荣”并非对立,而是生命延续的必然过程,为后文赞美野草的韧性埋下伏笔。朗诵时若自然流畅,便能还原这份对自然现象的平实观察,让“枯荣交替”的画面如在眼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全诗的灵魂,也是白居易对野草生命力最极致的赞美。前句“野火烧不尽”,以“野火”这一极具破坏力的意象,凸显环境的残酷——烈火能吞噬野草的枝叶,却无法摧毁其深埋地下的根须;后句“春风吹又生”,则以“春风”这一象征新生的意象,展现生命的顽强——只要春风拂过,深埋的根须便会重新萌发,原野又会恢复往日的繁茂。“烧不尽”与“吹又生”的对比,将野草“遇挫愈强”的韧性推向极致,不仅是对野草的赞美,更暗喻着世间所有顽强生命的共同特质:即便历经磨难,只要根基尚存,便有重获新生的力量。朗诵时需注入饱满的赞美之意,让语气中带着对这份生命韧性的惊叹与敬畏,方能传递出诗句背后的精神力量。
从深层意蕴来看,这首诗虽以“草”为核心,却暗含“送别”的题旨。古原是送别之地,而野草的“一岁一枯荣”,恰如人生的聚散离合——离别虽如野草的“枯”般令人怅惘,但“春风吹又生”的韧性,也暗示着情谊不会因离别而断绝,正如野草不会因野火而消亡。这种将“送别之情”与“生命之理”相融的写法,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咏物或送别,多了一层对生命与情感的哲思:离别是暂时的,正如枯萎是暂时的,而生命的力量、情感的联结,终将如野草般在时光中重获新生。
作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诗便体现了他“通俗易懂”的创作风格。全诗没有生僻的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仅用“离离”“枯荣”“烧不尽”“吹又生”等直白的词语,便将野草的形态、规律与韧性刻画得入木三分,既便于理解,又极易引发共鸣。无论是孩童初识诗歌,还是成人历经世事,读起这四句诗,都能从野草的生长中读懂生命的顽强——它提醒着人们,即便身处困境,如“野火”般的磨难袭来,也要如野草般守住根基,等待“春风”到来的时刻。
时至今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仍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们直面挫折、坚守希望的精神符号。这便是白居易这首诗的魅力:它借最寻常的野草,写最朴素的自然规律,却传递出最永恒的生命力量,让每一个在困境中挣扎的人,都能从这四句诗中汲取到重新出发的勇气。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