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20
浏览
次
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为僧人惠崇的画写的题画诗。这首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全诗四旬都在写景,且由远及近,所以我们在朗诵时要表现出这种空间变化。第一句为远景,读“桃花”时要有远眺感,语气悠扬深邃;第二、三句是中景与近景,诗人更切实地感受到了春的生机,所以应气足声实,满心欢喜。
朗读者:宫雪
辽宁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讲师
《惠崇春江晚景》解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中的传世佳作,仅四句二十八字,便将惠崇画作中的春江早春图景转化为鲜活可感的诗境。诗人以细腻的观察、灵动的想象,将视觉所见与触觉感知、现实景物与时令预判相融,既精准还原了画中春景的生机,又赋予画面之外的意趣,让“画”与“诗”相互成就,成为“诗中有画、画外有诗”的典范。
开篇“竹外桃花三两枝”,以极简的笔触勾勒早春远景。“竹外”二字先设定了画面的层次感——竹林作为前景隐约掩映,而“桃花三两枝”则是透过竹林望见的远景,数量上的“三两枝”精准捕捉了早春的特质:不是盛放的绚烂,而是初绽的稀疏,带着几分含蓄的生机。“桃花”的粉嫩与“竹林”的青翠形成色彩对比,无需过多铺陈,一幅清雅的早春远景图便在眼前铺开,读来如远眺般悠然,暗含诗人对早春细微之美的珍视。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全诗的“诗眼”,也是从“画内景”到“画外意”的升华。画中或许能见到春江与游鸭,却无法直接呈现“水暖”的触感,而苏轼以丰富的联想,将鸭子的游动与“水暖”的感知关联——鸭子常年浮于水面,对水温变化最为敏感,它们的嬉戏游弋,便是春天到来、江水回暖的最直观信号。这一句既贴合生活常理,又充满灵动的意趣,让静态的画面有了动态的感知,“先知”二字更赋予鸭子几分“灵性”,仿佛它们是早春的信使,悄悄传递着春天的讯息,也让诗人对春的喜悦之情自然流露。
“萎蒿满地芦芽短”,将视角拉近,聚焦于江岸的近景。“萎蒿满地”写地面的草本植物已然繁茂,“芦芽短”则刻画芦苇刚抽出嫩芽的形态,一“满”一“短”,分别从“广度”与“细节”展现早春的生机:地面已被绿意覆盖,而新生命仍在悄悄生长。这两种植物不仅是春景的点缀,更暗含时令的信号——它们都是早春常见的食材,为后文的“河豚欲上”埋下伏笔,让诗的意趣从“写景”延伸到“生活”,更显亲切自然。
结尾“正是河豚欲上时”,是诗人基于眼前春景的合理想象,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画中未必有河豚,但诗人见萎蒿、芦芽这些与河豚搭配的食材已生长,便自然联想到“河豚欲上”——早春时节,河豚正从深海洄游至江河产卵,恰是食用的佳季。这一句将画面之外的时令特点、生活习俗融入诗中,让春景不再局限于视觉所见,更关联起味觉与生活记忆,既丰富了诗的内涵,又让早春的生机多了几分烟火气,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从朗诵节奏来看,需紧扣“由远及近”的空间变化与情感递进: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为远景,读时语气应悠扬舒缓,“桃花”二字可稍作延长,营造远眺的悠远感,贴合早春的含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与第三句“萎蒿满地芦芽短”,视角从远景转向中近景,“水暖”的感知、“芦芽短”的细节让春的生机更显真切,朗诵时需气足声实,带着发现早春的欣喜,传递出对生机的雀跃;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基于春景的自然联想,语气可稍作轻快,暗含对时令与生活的热爱,让全诗的情感在灵动的想象中收尾。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歌向来兼具“理趣”与“情趣”,《惠崇春江晚景》便是典型。他没有刻意雕琢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鲜活的联想,将画中的春景转化为有温度、有意趣的诗境——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精准描摹,又有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感知,更藏着对早春生机的由衷喜爱。即便跨越千年,读这首诗时,我们依然能仿佛站在春江岸边,望见竹外桃花、江上鸭群,感受到江水回暖的气息,更体会到诗人于细微处发现美好、于平凡中品味生活的豁达心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