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敕勒歌——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17 浏览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赞美了北国草原的壮丽和富饶,抒发了敕勒人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清。开篇音调应高亢,声音洪亮。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朗诵时语速要放慢,声音延续,以突出天空之辽远,原野之无拫。

朗读者:陈婕

东台市星星之火语言艺木中心创始人

《敕勒歌》解析

北朝民歌《敕勒歌》仅二十七字,却如一幅壮阔的泼墨山水画,将北国草原的雄浑与富饶凝于笔端。全诗没有复杂的辞藻堆砌,只用最质朴的语言勾勒天地、草原与生灵,既藏着敕勒人对家乡土地的深情眷恋,更尽显北方游牧民族开阔豪迈的胸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摹草原风光的千古绝唱。

开篇“敕勒川,阴山下”,以极简的方位叙事切入,短短六字便锚定了草原的地理坐标——敕勒族生活的平原,依偎在阴山脚下。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像镜头缓缓拉开,先给出“川”与“山”的宏观背景,让读者瞬间置身于这片被山脉环抱的草原之上,为后文展开天地画卷铺垫了辽阔的基调,字里行间透着对家乡土地的熟稔与归属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是全诗最妙的比喻。古人将天空比作“穹庐”(游牧民族用毡布搭建的圆顶帐篷),既贴合北方民族的生活经验,又精准捕捉了草原天空的特质——它不像江南天空那般被山峦切割,而是如圆顶帐篷般完整、辽阔,将四方原野尽数笼罩。“笼盖”一词极有力量,没有压迫感,反而凸显出天地相融的壮阔:天空低垂,原野延展,天地仿佛连为一体,让人在这宏大的空间里,既感受到自然的磅礴,又生出一种被天地温柔包裹的安稳。

结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声”的典范。“天苍苍”写天空的颜色——是纯粹的、深邃的蓝,没有一丝杂质;“野茫茫”写原野的辽阔——是无边无际的绿,看不到尽头。这两句以“苍苍”“茫茫”的叠词,分别从“色”与“域”两个维度,将天地的壮阔推向极致,读来便有画面在眼前铺展。而“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更是神来之笔:风是无形的,却通过“草低”的动态被看见;牛羊本藏在茂密的草丛中,却在风过草伏时显露身形。这一“藏”一“现”,让静态的草原瞬间有了生机——风的流动、草的摇曳、牛羊的悠闲,仿佛都在眼前鲜活起来,既写出了草原水草丰美的富饶,也透着敕勒人对家园物产丰足的自豪与喜悦。

从朗诵的角度看,这首诗的韵律与情感需精准贴合意境。开篇“敕勒歌,阴山下”需音调高亢、声音洪亮,仿佛站在阴山脚下远眺草原,带着对家乡土地的庄重宣告;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需放慢语速、拉长声音——“苍苍”“茫茫”的叠词要读得悠远,让天空的辽远、原野的辽阔在声音中延伸;“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带着舒缓的节奏,仿佛风缓缓吹过,草慢慢伏下,牛羊渐渐显露,将草原的宁静与生机通过声音传递出来,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来自北国草原的辽阔与温暖。

作为北朝民歌,《敕勒歌》的魅力在于它的“真”——没有文人诗的雕琢,只有游牧民族对家乡最直接、最真挚的赞美。它不写复杂的情感,只描摹天地、草原、牛羊这些最本真的事物,却让读者在这质朴的描绘中,读懂敕勒人对家乡的热爱:这份爱,藏在“阴山下”的土地里,藏在“穹庐”般的天空下,藏在“风吹草低”间的牛羊中,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最纯粹、最厚重的眷恋。即便跨越千年,当我们再读这首诗,依然能感受到北国草原的壮阔风光,以及那份穿越时空的、对家乡的深情。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