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走路的蘑菇——关于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2 10:24
浏览
次
会走路的蘑菇
常福生
下雨了,
树林子里冒出
一朵朵
可爱的小蘑菇。
我打着小伞,
真快活,
我也是一朵蘑菇,
一朵会走路的蘑菇。
常福生,1938年生,上海人。1991年出版诗集《会走路的蘑菇》。
《会走路的蘑菇》解析
常福生的《会走路的蘑菇》以短短八行诗句,将雨天树林的日常场景转化为充满童真的诗意画面,用灵动的想象串联起“自然蘑菇”与“撑伞孩童”,既捕捉了儿童视角下的世界奇妙,又传递出纯粹的快乐情绪,堪称一首“以小见趣、以趣显真”的优秀儿童短诗。
从意象构建与想象逻辑来看,诗人精准抓住“蘑菇”与“小伞”的形态共性,完成了充满童趣的意象转化。诗的开篇以“下雨了”铺陈场景,“树林子里冒出一朵朵可爱的小蘑菇”,用“冒出”一词生动描绘出雨后蘑菇快速生长的动态,贴合儿童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知;而当“我打着小伞”登场时,诗人顺势抛出核心想象——“我也是一朵蘑菇,一朵会走路的蘑菇”。这种转化并非生硬关联,而是基于儿童对“相似形态事物的联想”:蘑菇的伞状菌盖与孩童手中的小伞形状相近,雨天的湿润环境又让两者的出现形成场景共鸣,让“人变蘑菇”的想象既新奇又合理,完美还原了儿童“万物有灵、万物相似”的思维特点,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尽显“简洁、鲜活、口语化”的特质,契合儿童的阅读与情感表达习惯。全诗以短句为主,没有复杂词汇,如“下雨了”“真快活”,像孩童的日常自语般亲切自然,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诗人善用动态词语营造画面感,“冒出”“打着”“走路”等词,让“蘑菇生长”“孩童撑伞”的场景跃然纸上,仿佛能看到雨天树林里,小蘑菇静静立在草丛,孩童举着小伞蹦跳穿行的画面。此外,“可爱的”“真快活”等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直接传递出孩童对蘑菇的喜爱与自身的快乐情绪,让诗歌不仅有“景”,更有“情”,极易引发小读者的情感共鸣。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诗歌以“童真快乐”为核心,展现了儿童与自然的亲密联结。诗中没有深刻的道理,只有孩童对雨天场景的直观感受:看到蘑菇觉得“可爱”,自己撑伞觉得“快活”,进而将自己代入蘑菇的角色,这种不加修饰的情感与想象,恰恰是儿童“纯粹天性”的体现。诗人没有干预或引导这种想象,而是如实记录儿童的视角与心理,让“会走路的蘑菇”成为儿童快乐情绪的载体——雨天不再是“不便出门”的烦恼,反而因“蘑菇与伞”的奇妙关联,变成了充满乐趣的时光,传递出“以乐观视角发现生活之美”的隐性主题。
结合常福生的创作背景,其诗集《会走路的蘑菇》以儿童生活与自然场景为核心,擅长从平凡日常中挖掘童真趣味。这首同名诗作正是这一创作风格的浓缩: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复杂的意象,仅聚焦“雨天、蘑菇、小伞”三个简单元素,却通过儿童的独特想象,让普通场景焕发出诗意与童趣。这种“从儿童视角出发,为儿童书写快乐”的创作理念,让诗歌既贴近儿童生活,又能唤醒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教会他们在平凡中发现美好。
整体而言,《会走路的蘑菇》以极简的篇幅、灵动的想象、真挚的情感,勾勒出儿童眼中的雨天趣事。它既是儿童认识自然、释放天性的“快乐窗口”,也让成人在简短诗句中重温童年的纯粹与烂漫,充分展现了常福生儿童诗“小而美、趣而真”的艺术魅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