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30 11:10
浏览
次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本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第一、二句,诗人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 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第三句写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一旬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朗诵时,头脑中要有画面感,尤其是转折时的人声与景物的美要表现出来,声音运用上要注意虚实声的变化。
朗读者:王玉
大连玉之声口才语言艺术培训中心创始人
《鹿柴》解析
王维的《鹿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以动衬静、以光显幽”的典范之作,全诗四句仅二十字,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空山深林的傍晚景致。诗人没有浓墨重彩描摹山水,而是借“人语响”的动态与“返景照青苔”的微光,在“有声”与“无声”、“明亮”与“幽暗”的对比中,将空山的静谧与深林的清幽写到极致,既藏着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知,更透着“诗佛”特有的空灵禅意,堪称“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精品。
开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不见人”与“闻人语”的反差切入,瞬间奠定空山的静谧基调。“空山不见人”先铺陈核心环境——空旷的山林中看不见行人的踪迹,“空”字既是对山林空间辽阔的写实,也暗含“人迹罕至、远离尘嚣”的清幽感,仿佛整个山林都处于沉寂之中;“但闻人语响”则笔锋一转,打破这份“绝对的静”——远处忽然传来隐约的人语声,却因山林空旷而显得格外清晰,又因“不见人”而更显缥缈。这种“以声衬静”的写法极为精妙:人语声本是“动”,却因空山的“静”而被放大,反衬出山林更深沉的寂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般,声音的存在让静谧更具层次感。朗诵时需先以平缓低沉的语调传递“空山不见人”的空寂,“但闻”二字可稍作停顿,再以轻柔、缥缈的虚声读出“人语响”,模拟声音在空谷中回荡的微弱感,让“有声衬无声”的意境在声音中具象化。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从“听觉的静”转向“视觉的幽”,以夕阳余晖的微光,为深林注入一丝灵动却更显幽暗的美感。“返景”指傍晚西斜的阳光,它不同于正午的炽烈,而是带着柔和的暖意,却因“入深林”而变得微弱——阳光艰难地穿透茂密的树林,最终只在地面的青苔上投下零星光斑;“复照青苔上”是对光影的极致聚焦,诗人没有写阳光照亮整片树林,只定格在“青苔”这一微小物象上:潮湿的青苔本就生长在幽暗角落,此刻被微弱的阳光一照,既显露出青苔的鲜绿,更反衬出深林其余空间的幽暗。这两句以“局部的光”衬“全局的幽”,阳光的“动”(缓缓西斜、穿透树林)与青苔的“静”、光斑的“亮”与深林的“暗”形成对比,让深林的清幽不再是“单调的暗”,而是藏着细微光影变化的“活的幽”。朗诵时需将语调放得更缓,“返景入深林”可稍带上扬的语势,模拟阳光穿透树林的动态;“复照青苔上”则转为轻柔低沉的实声,突出光斑落在青苔上的细腻与静谧,让听者仿佛能看见那抹微弱却珍贵的阳光,以及阳光照亮的点点青苔。
从艺术手法来看,《鹿柴》的绝妙在于“留白与克制”。诗人没有写空山的全貌,也没有写深林的树种、苔藓的形态,只选取“人语响”“返景照青苔”两个碎片化的场景,却让读者能通过这两个细节,自行脑补出整片空山深林的清幽——这种“以小见大”的留白,既给了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也让诗歌的意境更显空灵。同时,王维对情感的表达极为克制,全诗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通过对景致的描摹,将自己对自然的喜爱、对静谧的享受、对禅意的体悟藏于字里行间:置身空山深林,听着隐约人语,看着夕阳照苔,诗人的心境想必与山林同频,是平静、放空、与自然相融的——这份“物我两忘”的状态,正是“诗佛”山水诗的核心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名篇,《鹿柴》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因为它写出了人们共通的“对静谧的向往”。在喧嚣的尘世中,每个人都渴望寻一处“空山”,暂时脱离纷扰,感受“不见人但闻人语”的宁静,体会“返景照青苔”的细微之美。这首诗不仅是对一处山林景致的记录,更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提醒人们,美往往藏在最朴素、最静谧的角落,只需放慢脚步、静心感知,便能在平凡景致中遇见诗意与禅意。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中,想象出那片被夕阳温柔抚摸的青苔,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清幽与宁静。这便是《鹿柴》的力量:它以最简洁的语言,承载最丰富的意境,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山”与“静谧”。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