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春日——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39 浏览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于红总是春。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风光的诗。前两写诗人郊外踏青时所看到的情景,看到无边无际的春天景色焕然一新,诗人不禁心情大好,因此,在朗诵时要带着喜悦感;后两要表达出诗人对美好春光的不尽赞美之情。

朗读者:赵雪媛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春日》解析

朱熹的《春日》是宋代咏春诗中意境开阔、意蕴深远的名篇。全诗四句既以明快笔调描摹了春日郊外踏青的鲜活景致,又暗含着对“春光”与“哲理”的深层体悟——既是对自然春景的赞美,也藏着对生命生机、万物勃发的思考,做到了“景中含情、情中寓理”,让寻常春日景致有了超越视觉的精神厚度。

开篇“胜日寻芳泗水滨”,以“胜日”定调,“寻芳”点题,“泗水滨”定位,短短七字便勾勒出完整的踏青场景。“胜日”指晴朗美好的日子,既点明天气的宜人,也暗含诗人心境的舒畅——唯有心境明朗,方能遇见春日的美好;“寻芳”是核心动作,“芳”不单指花草,更是春日里所有鲜活生机的统称,“寻”字则带着主动探寻的欣喜,仿佛诗人怀着期待漫步泗水之滨,每一步都在遇见新的春光;“泗水滨”虽为实指之地,却因“寻芳”的动作有了诗意,让人联想到水边草木繁盛、春光环绕的惬意画面。朗诵时带着喜悦感,恰能还原这份“寻芳”的期待与初见春光的畅快,让开篇便充满明快的基调。

“无边光景一时新”,将“寻芳”的所见推向极致,写出春日的壮阔与鲜活。“无边”二字极有气魄,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放眼望去,泗水之滨的春光没有边界,无论是远处的山水、近处的草木,还是空中的飞鸟、地面的生灵,都被春日笼罩;“光景一时新”则写出春日的“变”与“活”——仿佛一夜之间,寒冬的萧瑟褪去,万物被春光唤醒,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一时”二字既写出春日到来的迅捷,也凸显出“新”的震撼感。这一句是对春日全景的宏观描绘,从“点”的“寻芳”扩展到“面”的“无边光景”,让诗人的喜悦从“个人感受”升华为对天地生机的赞叹,读来满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等闲识得东风面”,笔锋一转,从“写景”转向“悟理”,将“东风”从自然意象升华为春光的象征。“等闲”二字看似平淡,却藏着深意——春日的到来并非刻意寻觅的难事,只要有心感知,即便寻常日子也能轻易“识得”东风的模样;“东风面”则将无形的东风化作可“识得”的“面容”,赋予春风以人格化的亲切——它不是遥远的自然现象,而是如友人般可亲近、可感知的存在,吹过脸颊的暖意、拂动草木的轻柔,都是“东风面”的具体模样。这一句让诗人与春光的关系从“观察者”变为“相识者”,情感更显亲近,也为后文的“万紫千红”埋下伏笔。

结尾“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全诗的“诗眼”,既是对春日景致的总结,也是对“春光”意蕴的升华。“万紫千红”是对春日色彩的极致描摹——红的花、紫的草、绿的叶,所有鲜艳明媚的色彩汇聚,便是春日最鲜活的模样;“总是春”三字则画龙点睛,将“万紫千红”与“春”牢牢绑定:不是某一种色彩代表春,而是所有蓬勃绽放的生机,都是春的具象化。这一句不只是对自然春景的赞美,更暗含着深刻的哲理——正如“万紫千红”共同构成春天,世间万物的多样性、生命力的蓬勃绽放,才是生命最本真、最美好的状态。朗诵时传递出不尽的赞美之情,便是要将这份对“生机”“多样”的赞叹传递出来,让读者不仅看见春日的色彩,更读懂春光背后的生命力量。

作为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歌常带着“理趣”,《春日》便是“景理相融”的典范。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将对“万物生机”的体悟融入春日景致的描摹中——诗人寻的是“芳”,见的是“新”,识的是“东风”,赞的是“万紫千红”,最终指向的是对“春”(即生命与生机)的敬畏与热爱。即便不深究其中哲理,单从写景来看,这首诗也做到了“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让读者仿佛能跟随诗人漫步泗水之滨,看见无边春光、万紫千红,感受东风拂面的暖意,心生对春日、对生命的美好向往。这便是《春日》流传千年的魅力:它既是一首纯粹的咏春诗,也是一曲对生命生机的赞歌,无论何时读来,都能让人感受到春日的明媚与生命的力量。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