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6 09:33
浏览
次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鹏四五声。
《三衢道中》是一首纪行诗,写的是诗人在三衢道中所见的宁静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全诗基调明快自然,在朗诵时语速可稍快,语调欢快积极,轻松自由。首句点明此行时间为“梅子黄时”,黄梅时节却“日日晴”的天气使得诗人心情爽朗开心,因此,语气应轻快,口腔开合度大,胸腔饱满。
朗读者:王洁
张家界阳光艺木学校传媒部主管
《三衢道中》解析
曾几的《三衢道中》是宋代纪行诗中的清新佳作,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明快的笔调记录了诗人穿行三衢山道的所见所感。诗人紧扣“梅子黄时”的时令特点,将“晴日”“小溪”“绿阴”“黄鹂”等寻常景致串联,既写出山行的轻快行程,又藏着对自然生机的喜爱,字里行间满是无拘无束的愉悦,如一阵清风拂面,尽显纪行诗“景随情动、情与景合”的灵动韵味。
开篇“梅子黄时日日晴”,以反常的时令天气切入,瞬间奠定全诗明快的基调。“梅子黄时”本是江南梅雨季节,向来以阴雨连绵为常态,而“日日晴”的反常天气,恰成了诗人心情爽朗的直接诱因——久雨初晴的明媚,驱散了潮湿与沉闷,也让山行多了几分惬意。这句看似简单的写景,实则暗含“景衬情”的巧思:天气的“晴”对应心情“爽”,无需直白抒情,诗人的愉悦已从“日日晴”的字缝中溢出。朗诵时语气轻快、口腔开合度大、胸腔饱满,正能还原这份因晴日而生的畅快,让听者瞬间感受到诗人的明朗心境。
“小溪泛尽却山行”,承接首句的晴日,续写山行的具体行程,画面感与动态感兼备。“小溪泛尽”写出诗人先沿溪泛舟,直至溪流尽头的悠闲;“却山行”则笔锋一转,写泛舟之后转而登山的转折——水路未尽,便换陆路,行程的灵活自在,恰显诗人无拘无束的游兴。“泛”与“行”两个动作,一水上一山间,既展现了三衢山道“水陆相间”的景致特点,也传递出诗人随遇而安的轻松:不为赶路,只为赏景,行至何处、换何种方式,皆随心意,这份“自在”正是山行之乐的核心。
“绿阴不减来时路”,将视角聚焦于山间的“绿阴”,以“不减”二字凸显春日绿意的浓郁。山行途中,两侧树木枝繁叶茂,浓密的绿荫如伞盖般遮蔽骄阳,即便前行许久,绿荫的浓密程度也未比“来时路”减少分毫——这既写出三衢山道植被的繁茂,也暗含诗人“山行不厌”的心境:绿荫相伴,暑气全消,即便路程渐远,也只觉惬意,不觉疲惫。“绿阴”的意象既呼应了“梅子黄时”的初夏时令,又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清凉的色彩,与首句的“晴”形成“暖与凉”的和谐互补,让山行的体验更显舒适。
结尾“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声衬静,为宁静的山行添了几分灵动生机。若说“绿阴不减”是视觉上的静谧,“黄鹂四五声”则是听觉上的惊喜——山间本是幽静,偶尔传来几声黄鹂清脆的鸣叫,非但不喧闹,反而更显山林的清幽;“四五声”的数量描写也极妙,不多不少,恰是“偶尔听闻”的惬意,既打破了单调,又不破坏宁静,如点睛之笔,让整个山行画面瞬间鲜活起来。朗诵时延续明快基调,只需稍作停顿,便能让黄鹂的鸣声在“绿阴”的静谧中凸显,传递出诗人偶遇生机的轻松愉悦。
作为南宋“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曾几的诗歌常以“清新活泼”见长,《三衢道中》便是典型。全诗没有复杂的典故与雕琢的辞藻,只以“纪行”为线,将天气、行程、景致、声响自然串联,却做到了“景中有情、情随景生”——晴日带来畅快,山行带来自在,绿阴带来舒适,黄鹂带来惊喜,每一处景致都对应着一份细微的愉悦,最终汇聚成“轻松愉快”的整体心境。这种“以小见大、以景传情”的写法,让读者仿佛能跟随诗人的脚步,一同泛舟小溪、穿行绿阴、聆听黄鹂,在字里行间感受三衢山道的宁静生机,也体会那份抛开烦忧、沉浸自然的纯粹快乐。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