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精神与信仰的关系——关于信仰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04 18:08
浏览
次
把唯物主义与唯物质、唯心主义与唯精神相提并论是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极大误解。这里需要讨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哲学上两大对立的理论形态,早在古代,已有唯物论与唯心论之争,是哲学家们对于世界本质不同认识而形成的对立性的理论。如,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就是古代西方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论对垒比较明显。但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是否如来信中所认为的唯物主义崇尚物质,唯心主义崇尚精神呢?恩格斯1889年发表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对此问题作了非常清晰的解说。恩格斯指出,人类对世界的种种认识通过哲学的概括,主要集中在存在(物质)与思维(精神)的关系问题上,就是关于“世界本质”如何认识的问题。存在与思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究竟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自然存在的呢,还是由杰出天才的思想或某种神灵(如上帝)创造出来的?凡是坚持自然界自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的思想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观点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相反,认为人与世界是神灵创造的、精神决定人与世界的观点就是唯心主义的立场。
当然,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并非像纯粹的哲学探究那么单纯,哲学问题与政治问题密切相关。西方近代哲学上的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论,反映的是当时要求革命的资产阶级与保守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后者的理论武器就是宗教神学即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
虽然,唯物主义坚持世界本原的物质性,唯心主义坚持世界本原的神创性,但两者主要在事实命题上的争论,是揭示世界本真面目的不同见解,与崇尚物质享受与精神追求并非一回事。崇尚什么是人们主体追求的问题,属于精神范畴领域。事实上,唯物主义者并不都是追求物质享受的,他们中间怀有崇高理想者和献身主义者大有人在。马克思就是最有力的一例证明。马克思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然而他追求“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是多么的高尚远大,他的精神力量具有时空的穿透力至今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但是马克思在物质上是贫困的,他的贫困一方面来自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政治迫害,另一方面也有马克思不以物质享受为人生追求的因素。同样,唯心主义者中也不乏票尚物质享受的人,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物质金钱崇拜者。
可见,不能简单地将唯物主义与唯物质、唯心主义与唯精神相等同。把唯物主义说成是唯物质或者物质至上,那是望文生义。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是指一种客观认识世界的方法,即大家熟知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态度。由于客观实在特别是自然界具有物质形态,所以用“唯物主义”表达这一方法的特征。或许,唯物主义中的“物”用“存在”来表达可能更好,更加准确,不容易产生误解。
不过,在西方历史上还真出现过把唯物主义等同于唯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等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的情况。格斯批判唯物质主义是“庸人的唯物主义”,因为这种所谓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理解并不是哲学世界观意义上的观点,而是人生目的意义上的价值观点。这种歪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本质区别的理论出台,源自于西方中世纪教会维护美化宗教信仰的需要和诽谤攻击唯物主义的偏见。
需要指出的是,庸人唯物主义亦是庸俗唯物主义,它在今天并没有绝迹,现实中也存在着某些大肆鼓吹物质享受和追逐金钱为实惠性、务实性的理论,俨然表现出一副“唯物主义”的派头,而将倡导理想信念鄙视为“务虚”“空洞”和不实在。庸人唯物主义的实质是唯物质主义、唯享乐主义,与真正的唯物主义毫不相干,但其却有很大的思想腐蚀性。所以年轻人应当学习唯物主义,将庸人唯物主义与真正的唯物主义甄别开来,而且要拒斥庸人唯物主义,批判其社会危害性。关于第二个问题,信仰与唯心主义的关系。来信说“在物质充裕精神匮乏的时代,鼓励人们追求信仰”,这是正确的。但是,把信仰归之于唯心主义则是不恰当的。前已讲到,唯心主义只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虽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也会导致某种信仰的产生,但是唯心主义不等于信仰,信仰也不等于唯心主义。恩格斯指出,关于人类理想的信念、信仰的追求,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绝对不相干。那么信仰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信仰属于精神现象,体现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追求。信仰从字面上解释,“信”指内心相信或信奉,“仰”则是崇敬仰慕。无论是相信还是崇敬心理,都是个体人内在较为高级的思想精神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但是信仰主体内在精神活动的对象是外在的,或是宗教中的神灵,或是某种人生说教,或是某种知识体系,甚至某种物体如金钱都可能成为信仰主体的信仰对象。简言之,信仰是指人对自身之外的某种事物、理论学说、观念形态持相信敬仰并为之追求的心态。
信仰作为精神意识,与人类对物质的仰赖一样成为人与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首先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持,所以物质生活始终是人的第一需要。但是人这种生物的特殊性在于人还有思想意志,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的思考引向未来、憧憬美好,甚至异想天开,追求新奇:需要有精神上的充实感。这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之为人的最主要的特征。可见,物质需求不是人追求的唯一生活目的,人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为什么物质丰裕的今天,人们还感到不幸福不满足呢?就是因为物质充足无法取代人对精神的渴求,精神世界的匮乏甚至比物质的匮乏更令人焦躁不安、痛苦不堪。因此,建设精神文化更具有紧迫性。当然,人的精神追求是多方面的,对于人来说,信仰是进入内心深处的具有持久性的精神感受,令人感到内心的充实与满足,生活的希望和美好,以及人生的价值与力量。信仰与理想等一起构成现实人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但是,建立什么样的信仰,如何建立信仰,也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由上面的讨论可知,信仰虽然是人主体的精神追求,但是信仰的对象亦即信仰的内容来自于社会,所有的信仰都具有社会性。信仰本质上是主体的价值追求,然而什么事物、什么理论、什么社会生活是有意义的值得一个人信赖,值得羡慕,从而值得去追求,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思考和愿望,也取决于个人思考对社会精神生活的参照,特别要参考前辈和他人精神生活追求的经验总结。
——林觉
信仰感评
因而,信仰的建立是一个学习和选择的过程,既有自己过去人生经历中积累起来的生活体悟,还有社会各种信仰学说、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他人信仰的影响,是自我在各种精神因素综合影响下选择的结果。尽管信仰是个体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意识,但是信仰的建立也有盲从和理性的区别,这往往取决于个体精神追求的价值倾向、生活趣味和理性水平在今天多元文化时代里,面对林林总总各不相同的信仰体系,信仰的选择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事实上,信仰也有好坏之分、合理与否的问题对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需要学会甄别信仰,不能盲目信从某种脱离社会实际的天花乱坠的信仰诱惑,要理性地探寻信仰的意义,选择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的、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有助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信仰,来建立自我信仰的精神世界。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