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军队历来重视纪律建设——关于军人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5-22 13:58
浏览
次
军人在你眼中的形象是个什么样?我曾就这个问题奔走在大街小巷对工作、生活在北京市8个城区的上千名学校师生、公司员工、公务员服务行业人员、退休干部、个体户、普通百姓等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调查采访。调查结果表明,老百姓眼中的军人最突出、最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无私奉献、有牺牲精神,另一个就是纪律性。
当兵前,常听别人议论说,部队规矩多、纪律严,连吃饭都规定时间,超时就要受批评。听到这些,心里并不以为然,觉得言过其实。后来入伍来到部队,有了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才知道部队的纪律严明其实怎么说都不过头。
记得当新兵时刚开始进饭堂吃饭,坐在饭桌边,也许是过分新鲜的缘故,我们又说又笑,像是进了电影院。突然,只听连长一声呼喊“全部出去集合!”我们个个依依不舍地放下碗筷,鱼贯而出。“吃饭时不准讲话!”连长认真而又严肃地强调。从此,大一个饭堂,除了轻微的喝汤声之外,别无动静。
如果你置身军营,就会发现,直线加方块的队列,整齐划一的内务,显示了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军人生活的美;清一色的国防绿加上两点红,使人产生一种庄严、神圣、威武的美;阅兵场上,一个步伐一个足音,步调一致,令行禁止,显示了整齐划一的美。军营里,不论是着装美,还是仪表美,都是严格纪律的表现,它们的美实际上都是由纪律创造的美。
1999年春,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重点工程--首都长安街绿化工程,在和煦的春风中拉开了序幕。我所在的“老虎团”官兵担负了长安街上从天安门城楼至礼士路的7个地段共26000多平方米的绿化任务。这是长安街上最繁华的地段,也是这次绿化工程的重点地段。
在劳动现场,只见战士的雨衣看成四方块放在小板凳上,挎包靠在小板凳的一侧,放得整整齐齐,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条线,引得老外都前来拍照。
我们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劳动现场没有一个乱跑乱动的,好几百人连吃饭都是统一的。战士们吃完饭后,把掉到地上的饭粒、菜渣都捡起来用纸包好放到车上,带回去集中处理。
那时,作为这个纪律严明的团队中的一员,我觉得格外地自豪和骄傲。
许多退役军人谈起在部队成长进步的经历时,大都有这样的感慨:自己之所以能从一个单纯幼稚的青年变为思想积极、奋发向上、受人重的军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部队铁的纪律。否则,信马由缰,我行我素,能有大的进步才怪呢!
人民军队历来重视纪律建设。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把严明的纪律视为生命。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制定和颁发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成为了红军铁的纪律。战争年代我军广大官兵识大体顾大局,为了严守纪律,保证战斗胜利,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在部队机关时,因为工作关系,我曾到三军仪仗大队去过。仪仗大队的严明纪律是闻名于世的。在仪仗队,我了解到这样一件事:
一次,仪仗大队接上级通知去看演出,全队被安排在剧场前面4~5排就坐。战士们排着队,一人站到一个座位前。一位叫于可军的老战士发现自己座位的座板塌陷了下来,仅有一点点铁丝连着,无法落座。就在这时,带队干部下达了口令:“坐下!”百余人的队伍整齐地坐了下来,于可军也以同样的速度和动作蹲好,并且和别人一样高,样正,两只手还标准地放在膝盖上,军姿挺拔,眼睛有神。于可军知道,没有命令是不能乱动的,如果此时自己左右晃动,甚至站起身来,秩序就会受到影响。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腰酸了,腿麻了,双手也不听使唤了,汗水顺着脸颊小溪似地直往下流,但于可军始终纹丝不动。
直到上半场的演出结束时,于可军才吃力地站起身来。
--张俊红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