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7 09:37
浏览
次
咏竹
方志敏
雪压竹头低,
低下欲沾泥,
一轮红日起,
依旧与天齐。
方志敏(1899—1935),江西戈阳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建人之一。1935年在江西因叛徒出卖而被捕。1935年8月于南昌就义。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记实》等著作。
《咏竹》借青松翠竹以抒发作者志趣高洁、光明磊落的革命情怀。
《咏竹》解析
方志敏的《咏竹》虽仅四句二十字,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竹的坚韧风骨,更暗喻了革命者在困境中不屈的意志与对光明的坚定信念。作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方志敏将自身的革命情怀与人生气节熔铸于“竹”这一传统意象中,让这首小诗超越了普通的咏物之作,成为一曲彰显革命信仰的精神赞歌。
从意象塑造与画面构建来看,诗歌以“竹”为核心,通过“压—低—起—齐”的动态变化,展现出竹在逆境中的生存姿态与精神品格。开篇“雪压竹头低”,以“雪压”点明严酷的外部环境——大雪象征着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敌人的压迫与困境的沉重,而“竹头低”则是竹在重压下的暂时屈从,并非妥协,为后文的“起”埋下伏笔;“低下欲沾泥”进一步强化困境的极致,“欲沾泥”写出竹仿佛即将被风雪摧垮、沉沦的危急状态,却在“欲”字中留有余地,暗含“虽处绝境却未彻底屈服”的韧性。
后两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则完成了从“抑”到“扬”的转折,意境豁然开朗。“红日”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既可以指自然中的朝阳,更隐喻着革命曙光的到来、正义力量的崛起;当红日升起,此前被雪压的竹“依旧与天齐”,“依旧”二字强调了竹的本质未曾改变——无论风雪如何摧残,其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品格始终如一,“与天齐”则将竹的形象拔高,展现出冲破困境后重回挺拔、与天地并肩的豪迈气概,也暗喻革命者历经磨难后,依然坚守信仰、保持崇高气节的精神境界。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这首诗是方志敏自身革命气节的真实写照。创作此诗时,他虽未明确标注时间,但结合其1935年被捕后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等著作的经历可知,诗中“雪压竹头”的困境,正是他所处的革命低潮期与个人被捕后的艰难处境;而“红日起”“与天齐”的信念,则是他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心——即便个人身陷囹圄,依然坚信革命终将迎来光明,正义终将战胜黑暗。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将个人遭遇与革命理想相结合,让“竹”成为革命者坚韧、忠贞、乐观品格的化身,既符合中国传统咏物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的艺术特点,又赋予其鲜明的革命时代内涵。
此外,诗歌语言质朴凝练,无华丽辞藻,却极具张力。短短四句,从困境的压抑到光明的昂扬,情感起伏鲜明,画面感极强——读者既能想象到大雪压竹的萧瑟场景,也能感受到红日初升、竹影挺拔的壮阔画面,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让诗歌在有限的篇幅中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正如方志敏在《清贫》中所展现的“经手的款项数百万,却清贫一生”的廉洁品格,《咏竹》也以“竹”为喻,传递出革命者“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符号,激励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追求光明。
整体而言,《咏竹》是一首“物我合一”的革命抒情诗。方志敏以竹自比,将自然意象与革命情怀完美融合,既展现了传统咏物诗的艺术魅力,又赋予其全新的革命精神内核,让“竹”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革命者意志与信仰的象征,至今仍能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打动读者,彰显出不朽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