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4 09:34
浏览
次
柏树
吕平
不是所有的树都要开花
不是开花的树才美丽
不是,不是的
你静静地站在那儿
从来没有开过一次花
没有,哪怕小小的一朵
尽管一夜又一夜地
做着开花的梦
承受了很多很多的风
经历了无数无数的雨
始终直挺着自己的脊背
默默地微笑着捧献出
一大把一大把金黄的果
山不再荒了地也片葱笼
尤其是在雪花漫舞的时候
我们更是对你充满了敬意
吕平,1963年生1981年起,先后在国内《现代作家》、《少年人生》及台湾《儿童日报》、《世界日报》等60多家报刊发表习作,有习作多次被选入集子出版发行。
《柏树》解析
吕平的《柏树》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笔触,跳出对植物“开花即美”的常规认知,聚焦柏树“无花却坚毅”的特质,在对自然物象的描摹中注入对“价值”与“品格”的思考。诗歌既贴合儿童对植物的认知视角,又以柏树为喻传递出“坚守自我、默默奉献”的精神内核,是一首兼具童真观察与深刻意涵的儿童诗歌佳作。
从意象塑造与认知突破来看,诗人开篇便以“不是所有的树都要开花/不是开花的树才美丽”的否定句式,打破儿童对“树木之美”的固有认知——在孩童的普遍印象中,“开花”往往是树木美丽的标志,而诗人却直面柏树“从来没有开过一次花/没有,哪怕小小的一朵”的特点,不回避其“无花”的属性,反而以此为切入点,挖掘其独特的价值。诗中既写出柏树的“遗憾”与“向往”——“一夜又一夜地/做着开花的梦”,让形象更显鲜活立体,贴近儿童对“梦想”的理解;更着重刻画其“坚毅”与“奉献”——“承受了很多很多的风/经历了无数无数的雨/始终直挺着自己的脊背”,将柏树“抗风耐雨、挺拔不屈”的生长特性,转化为“坚守品格、不屈不挠”的人格象征;而“默默地微笑着捧献出/一大把一大把金黄的果”,则进一步展现其“不张扬、重奉献”的特质,让“无花的柏树”不仅不逊色于开花的树木,更因内在的品格与外在的奉献,拥有了独特的美感与价值。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兼具“直白性”与“感染力”,既符合儿童的阅读与理解习惯,又能引发情感共鸣。全诗以短句为主,如“不是,不是的”“没有,哪怕小小的一朵”,口语化的表达像孩子的内心独白,亲切自然,毫无距离感;“很多很多的风”“无数无数的雨”“一大把一大把金黄的果”等叠词与数量词的反复运用,既强化了柏树经历的磨砺与奉献的成果,又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同时,诗人善用拟人化手法,“做着开花的梦”“直挺着自己的脊背”“默默地微笑着”等表述,将柏树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让原本静态的植物变得生动鲜活,极易引发儿童的共情,让他们在感知柏树形象的同时,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涵。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诗歌以“赞美坚守与奉献”为核心,在对柏树的描摹中传递正向的价值观。诗人不仅赞美柏树“抗风雨、挺脊背”的坚毅品格,更歌颂其“捧献金黄果实”的奉献精神——“山不再荒了地也片葱笼”,点明柏树对自然环境的贡献,让孩子明白“价值不只有一种形式”:开花是美,结果是贡献,坚毅是品格,每一种特质都有其意义;而结尾“尤其是在雪花漫舞的时候/我们更是对你充满了敬意”,则将情感推向高潮——寒冬中,多数植物凋零,柏树却依旧挺拔,这种“岁寒不凋”的特性,进一步凸显其品格的可贵,让“敬意”的情感表达更具说服力,也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不张扬却有力量”的美,树立“坚守自我、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念。
结合吕平的创作背景,其长期为儿童创作,善于从自然与生活中选取素材,以儿童能理解的方式传递深刻的道理。《柏树》没有复杂的意象与晦涩的哲理,而是从儿童熟悉的“树”入手,通过打破常规认知、赋予植物人格特质,让孩子在阅读中既认识了柏树的生长特性,又理解了“内在品格比外在形式更重要”的道理,正如他在其他作品中所展现的,始终以“贴近儿童、引导成长”为核心,让儿童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精神层面的启发。
整体而言,《柏树》以自然物象为载体,以儿童视角为切入点,在质朴的语言中藏着深刻的思考。它既是一首引导儿童认识自然、观察植物的“科普小诗”,也是一首传递坚毅品格与奉献精神的“成长启蒙诗”,让孩子在欣赏柏树之美的同时,学会理解价值的多元性,汲取成长的力量,充分彰显了儿童诗歌“寓教于乐”的艺术魅力与教育价值。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