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语音】15.4.3普通话的声调与发音
绿萝 2025-04-04 18:07
浏览
次
以下是普通话声调第三讲的核心内容总结,
以清晰段落和分点形式呈现,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上声(第三声,214调值)发音要点
1.调形特征:
先降后升,从半低音(2度)降至最低音(1度),
再升至半高音(4度)。
唯一曲折调,难度最大,需“降得下去、升得上来”,
如“好(hǎo)”“马(mǎ)”。
2.发音技巧:
气息配合:
降时:声带放松,气息稳定下沉,音色自然松弛
(如“勇”的起始部分)。
升时:声带逐渐拉紧,气息加强托起音高
(如“满”的结尾部分)。
避免错误:
最低音(1度)挤压成“暗哑声”
(如误发成“勇→yǒng”)。
转折生硬,需保持平滑过渡。
3.练习方法:
单音节拉长音程:如“胆(dǎn)—”,
感受先松后紧的声带变化。
双音节组合:去声+上声(如“探讨 tàntǎo”),
利用去声的降调自然过渡至上声。
绕口令强化:
“老唐端蛋汤,踏凳登宝塔,
只因凳太滑,汤洒汤烫塔。”
二、去声(第四声,51调值)发音要点
1.调形特征:
全降调,从最高音(5度)急速降至最低音(1度),
如“万(wàn)”“怕(pà)”。
落差最大,需干脆利落,体现“跳水式”骤降。
2.发音技巧:起调必高:起始音高与阴平(55)
一致(5度),
如“恰(qià)”需从最高点开始。
气息贯通:
强气息支撑全程,避免中途“断气”
(如误发成“万→wà”未到底)。
音高骤降时保持声音不散(如“利 lì”需一降到底)。
3.常见错误:
起调偏低(如从3度开始),导致调域压缩。
下降拖沓,缺乏干脆感(如“下 xià”发成“xiá”)。
4.练习方法:
单音节强调果断:如“下(xià)—”,
想象“甩包袱”的力度。
双音节组合:阴平+去声
(如“庄重 zhuāngzhòng”),
利用阴平的高平调自然衔接去声骤降。
语句强化:“风摇路边树,小鹿把树护。”
(注意“护 hù”的51调值完整)。
三、声调动态变化规则
1.基本原则:
非同调相连:保持本调不变,
如“卫星 wèixīng”(去声+阴平)。
同调相连:前字调值弱化,
后字保持原调(受“中重格式”影响)。
2.具体变调规则:
阴平+阴平:前字调值由55→44,
如“播音 bōyīn”→“bō(44)yīn(55)”。
阳平+阳平:前字调值由35→34,
如“人民 rénmín”→“rén(34)mín(35)”。
去声+去声:前字调值由51→53(半降),
如“救护 jiùhù”→“jiù(53)hù(51)”。
3.练习示例:
阴阴相连:“丰收 fēngshōu”
→“fēng(44)shōu(55)”。
去去相连:“电话 diànhuà”
→“diàn(53)huà(51)”。
四、综合训练建议
1.对比练习:
上声vs阳平:“好 hǎo(214)”vs“豪 háo(35)”,
体会曲折调与升调差异。
去声vs阴平:“万 wàn(51)”vs“弯 wān(55)”,
感受骤降与高平调区别。
2.语境应用:
朗读古诗: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注意“响 xiǎng(214)”的上声完整。
新闻片段模仿:选择短句练习声调连贯性,
如“庄重播送,无可非议”。
3.绕口令挑战:
“端汤上塔,汤烫塔滑,塔滑汤洒,汤烫塔塌。”
(强化去声和上声的衔接)。
五、总结口诀
上声214:先降后升拐个弯,气息先松后顶满。
去声51:高起猛降不拖拉,强气托底声不散。
动态变调:同调相连前字弱,异调相连本调现。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