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回乡偶书——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44 浏览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朗诵时,要注意重音的处理和情感的把握。第一、二句中,“少小”“老大“要突出对比关系,鬓毛衰有一种乡音不改,人却老去的深沉感。第三、四句似峰回路转,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要表现出生活的情趣,诗人久客伤老之情与人世沧桑之感的基调要把握好,要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真挚深厚的感情。

朗读者:张紫裕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回乡偶书》解析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是唐诗中书写“久客归乡”情怀的千古绝唱,仅四句二十八字,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岁月沧桑与故里变迁,既藏着“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光厚重,也含着“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微妙怅然,更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生活情趣冲淡伤感,让“归乡”这一主题既有深沉的人生感慨,又不失朴素的烟火气,堪称“以淡语写浓情”的典范。

开篇“少小离家老大回”,以“少小”与“老大”的极致对比切入,瞬间拉满时光的张力。“少小”是记忆中离家的鲜活模样——或许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带着对远方的憧憬踏上征途;“老大”则是归乡时的沧桑姿态——历经岁月磨洗,容颜已改、步履或许也添了迟缓。两个词语仅四字,却跨越了数十年的光阴,将“久客异乡”的漫长岁月浓缩其中,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让“归乡”的沉重与不易扑面而来。朗诵时突出“少小”与“老大”的对比,可通过“少小”语调稍显轻快(暗含回忆的鲜活)、“老大”语调沉缓(透出岁月的厚重),让时光的落差感在声音中具象化,传递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慨叹。

“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前句的时光对比,聚焦“不变”与“变”的矛盾,更显归乡的复杂心境。“乡音无改”是“不变”的坚守——数十年的异乡生活,未能改变口中熟悉的乡音,这是对故土最深的眷恋,是刻在骨子里的身份印记;“鬓毛衰”则是“变”的无奈——鬓角的毛发已稀疏斑白,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份“变”与“乡音无改”形成强烈反差,既写出时光对人的雕琢,也暗含“我心仍在故土,奈何容颜已老”的深沉感。朗诵时“鬓毛衰”需语调沉缓,可稍加重“衰”字,让这份“乡音未改人先老”的怅然缓缓流露,不刻意煽情,却让情感更显真切。

“儿童相见不相识”,笔锋一转,从“自我感慨”转向“故里互动”,以儿童的“不相识”凸显归乡的疏离感。诗人满怀期待回到故土,却被故乡的孩童当作“陌生人”,这份“不相识”并非孩童的失礼,而是岁月造成的隔阂——诗人离家时,这些孩童尚未出生;如今归来,孩童自然认不出这位“白发老者”。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失落”,却通过“相见不相识”的场景,将“归乡却似客”的微妙怅然藏于其中,让读者仿佛能看见诗人面对孩童陌生目光时的愣神与心酸。

结尾“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儿童天真的“笑问”收尾,让沉重的归乡感慨多了几分生活情趣,也让情感更显复杂。儿童的“笑”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问”(“客从何处来”)也是纯粹的好奇,这份天真与诗人的“沧桑”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诗人因“被当作客”而心酸;另一方面,儿童的天真又冲淡了这份伤感,让归乡的场景多了几分烟火气与温暖。这一句的“笑问”不是讽刺,而是生活本真的写照——故里仍在,只是人事已非,即便被当作“客”,这份故里的鲜活与天真,依然能给诗人带来一丝慰藉。朗诵时需转换语调,从之前的沉缓转为略带轻快的柔和,模拟儿童天真的语气,却在“客从何处来”的“客”字上稍作停留,暗含诗人“我本是归人,却成了客人”的复杂心绪,让情感在“天真”与“沧桑”的交织中更显深厚。

作为贺知章晚年归乡时的作品,《回乡偶书》的魅力在于“真实与共鸣”。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写归乡时最朴素的场景与最真实的心境——时光的流逝、容颜的改变、乡音的坚守、孩童的陌生,每一处都是“久客归乡”者共通的体验。无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光厚重,还是“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微妙怅然,都能让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感同身受,这便是诗歌能流传千年的核心原因:它写的是贺知章的个人经历,却道尽了人类共通的“归乡”情怀。

整首诗以“归乡”为线,串联起“时光对比—自我感慨—故里互动—天真问询”的情感脉络,既深沉又轻快,既伤感又温暖,将“久客归乡”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鬓毛衰”的细节中读懂岁月的重量,从“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场景中感受归乡的微妙,这便是经典的力量——它以最朴素的语言,承载最厚重的情感,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乡”记忆。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