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寻隐者不遇——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29 09:40 浏览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诗中的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的感情也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深不知处”,就怅然若失,无可奈何了。朗诵时,只有语气节奏与情感起伏相对应,才能真切地表达诗中所写。

明读者:杨媛媛

中传花少口语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

《寻隐者不遇》解析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是唐诗中“以简驭繁、以淡藏深”的典范之作。全诗仅四句二十字,却以“问与答”的对话形式,串联起诗人寻隐者时的完整心境起伏——从初见童子的轻快希望,到听闻“师去采药”的骤然失望,再到“只在此山中”的一线微光,最终落于“云深不知处”的怅然若失。短短数语间,既勾勒出山林的幽远意境,更藏着诗人对隐者的向往与求而不得的细腻情愫,堪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五言绝句精品。

开篇“松下问童子”,以极简的场景切入,却暗藏画面的清幽与心境的轻快。“松下”二字先设定了环境——苍松之下,自带隐士居所的清雅幽静,仿佛能想见松针苍翠、光影斑驳的画面;“问童子”则点明人物与动作,诗人寻隐者未见,转而向其弟子问询,动作间透着礼貌与期待。此时的诗人尚满怀希望:既已找到隐者的居所附近,见到其弟子,想来与隐者相见不远。朗诵时需带出这份“轻快感”,语气可稍显平和上扬,传递出诗人初见童子时的从容与期待,让“松下问语”的画面如在眼前。

“言师采药去”,以童子的一句应答,瞬间打破诗人的希望,心境从“轻快”坠为“失望”。这一句是“答非所想”的转折:诗人问的是“隐者何在”,期待的是“可即刻相见”,而童子的回答却指向“师已外出”,相见的希望瞬间落空。诗句未写诗人的表情与动作,却通过“言”字背后的沉默,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突如其来的失落——仿佛能看见诗人听闻回答后,话语顿住、眼神微滞的模样。朗诵时需收敛语气,声调较前一句略低,气息稍缓,用“答非所问”的落差感,还原这份从期待到失望的情绪转折,让听者共情诗人的怅然初生。

“只在此山中”,又从“失望”中生出一线微弱的希望,心境泛起细微的起伏。童子补充说明“师父虽外出,却未走远,只在这座山中”,这一句如同一剂缓冲:虽不能即刻相见,但至少知道隐者未离山,若耐心寻觅,或许仍有相遇的可能。诗人的心境也随之从“全然失落”转为“尚存期待”——山虽大,但“只在此山”的限定,让寻觅有了范围,也让这份“寻隐”的执念多了几分支撑。朗诵时语气可稍作提振,比上一句略轻快,却不可过于昂扬,需带着“希望微弱”的克制,传递出“虽不确定,但仍有盼头”的复杂情绪,让心境的起伏更显真实。

结尾“云深不知处”,将最后的希望彻底打散,心境落于“怅然若失”的无奈。童子的最终回答,点出了“寻而不得”的核心原因——山中云雾浓密,即便知道隐者在山中,也无法确定具体位置,寻觅终究是徒劳。“云深”二字既是对山林环境的写实(山高雾浓,视野受阻),更是对“求而不得”的隐喻:隐者如云雾般缥缈难寻,诗人对“归隐境界”的向往,也如“云深不知处”般模糊难及。这一句没有激烈的抒情,却以“不知处”的留白,将诗人的怅然、无奈与对隐者的愈发向往,尽数藏于云雾之中。朗诵时需将语气沉缓下来,声调低平,气息绵长,用“无奈感”收束全诗,让“云深雾绕”的迷茫与怅然,在声音中缓缓弥漫,留下悠长的余味。

作为“苦吟派”诗人的代表,贾岛的诗歌向来以“炼字炼意”著称,《寻隐者不遇》便是“以淡语写深情”的极致。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意象,只通过四句简单的问答,便将“寻隐”的过程与心境的起伏写得层次分明。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寻隐不遇”的故事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象征意义:诗人寻的既是“隐者”,也是一份超脱世俗的“归隐心境”,而“云深不知处”的结局,既写尽了寻隐的遗憾,也暗喻了“理想境界难达”的人生常态——这份“求而不得却仍心怀向往”的细腻情感,恰是跨越千年仍能打动读者的核心。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这四句诗中,读懂那份“满怀希望而去,怅然若失而归”的共鸣——或许是寻觅某个人,或许是追求某个目标,那份“近在咫尺却终究错过”的无奈,与诗人“寻隐不遇”的心境如出一辙。这便是《寻隐者不遇》的经典之处: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尽了最普遍的人生情绪,让每一个有过“寻觅”经历的人,都能在诗中看见自己的影子。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