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自强不息意味着自我提升——关于奋斗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4-14 15:34 浏览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意思是自觉地、永不松懈地努力向上,使自己变得强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是君子的重要品质,而君子则是为人的杰出境界。

因此,人想要有所成就,要成为杰出的人才,就必须自强不息。同时,对于集体、组织乃至民族、国家而言,要自立于世,要获得尊严和荣誉,也必须自强不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正是秉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使得华夏文明在无数的历史风浪中傲然挺立,传承至今并且不断发扬光大。

首先,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奋斗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随时会遭遇到坎坷和挫折,面对这些艰难困苦,关键是要将这些坎坷、挫折、磨炼当做对自我内心精神的修炼,使自己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和信心,才能将艰难困苦化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对民族的繁荣、国家的富强充满信心,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从挫折、失败中不断地站立起来,去迎接民族和国家美好的未来!

其次,自强不息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人们不断地有新的追求,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业绩。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进步,也只有在新的人生追求中,人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才能倍感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再次,自强不息要求人们要经常反躬自省,要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有自强的方向与动力。而反躬自省,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时时关照己过,经常内省,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其实也是修身的工夫,是自强的基础。人们在奋斗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犯下各种错误。在民族传统文化看来,知过改过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是一种斗争的大勇气,同时也是修身的基本功。李觏在《易论第九》中说:“过而不能知,是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而“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正是知过之智,改过之勇,使得人能改己过,迁己善,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也只有修身,才能真正做到自强不息。很难想象,一个连自身弱点都不清楚的人,一个明知自身缺点却不去改正的人能做到自强不息。

最后,要做到自强不息,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如前所述,自强不息意味着自我提升,意味着开拓创新,而无论是个人品质和能力的提升,还是发展道路上的开拓创新,都一刻也离不开学习。自强者必是好学者。唯有好学,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技能和才干。而好学意味着一种追求知识、追求真善美的积极向上的人生品格。《论语·里仁》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这种好学精神的最好表达。自强者必是勤学者。而勤奋学习最重要的是珍惜时间。时间是人生最宝贵的资源,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因此,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对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有特别的认知。汉乐府诗集《长歌行》告诫人们:“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陶渊明在《杂诗八首》中写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要求人们要时刻注意勉励自己,岁月易逝,应该奋发向上。南宋名将岳飞在《满江红》中发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慨。朱熹在《劝学》中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文嘉在《明日歌》中更是针对现实中一些人浪费时间、寄望于明日的极端错误思想指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总而言之,辉煌灿烂、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研究和实践奋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收集、整理、传承、开发和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光荣而神圣的责任。

——孙嘉铭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奋斗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