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所有人都有笃定的信仰——关于信仰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04 18:11 浏览

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恶性安全事件。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彩色馒头、超标农药蔬菜和水果、健美猪、苏丹红鸡蛋、荧光剂蘑菇屡屡曝光,让人对食品生产市场失去了最起码的信任。重大安全事故“高频”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不要与陌生人说话”是对我们这个时代人际关系的形象描述。“看到老人摔倒,要不要去扶”是大多数人面临问题时的迟疑态度。

在我们离开家到外地求学前,父母总会叮咛“出门要多留个心眼”“不要轻易与陌生人说话”,这与近年来社会上屡次发生的“碰瓷”现象有密切关系。2009年,有记者采访了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长大了想做什么?”“想做官。”“做什么样的官呢?”“做…贪官,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为什么我们生活的现实会变成这个样子?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这些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了,而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脆弱。我们的生命和灵魂在物质条件和物质消费高速发展的催动下产生了太多的迷茫甚至极度的扭曲。我们曾经恪守的崇高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迷失在GDP的上升曲线中。消费主义盛行,使我们的肉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而生命和心灵却在物欲的驱动下变得狭隘、琐碎和愚蠢。曾有的信仰航标坍塌了,对未来,有相当数量的人既失去了仰望崇高的情怀,也失去了追求崇高的勇气。             

生活中,没有了道德底线的人,行为便没有了起码的规矩和约束。上面所讲的那些违纪违法的现象,证明了这一基本判断是成立的。印度总理甘地认为,有几样东西会毁灭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的幸福生活:没有责任感的享乐,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没有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牺牲的崇拜。确实,发展经济是人类奔向幸福的重要通道,但不是唯一通道。更重要的是人的信仰和良心。一个社会,当人的心灵无所归依、灵魂无所安顿、精神无所依靠时,会失去起码的责任、诚信、良知,现实的情形就会变得如此窘迫。

信仰包含相信、依赖、崇拜和敬畏的成分。它既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与科学、文学、伦理一起,成为人们认知和把握自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它还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奋进、团结进取的精神纽带。它具有生命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和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

——蒋冰之

信仰感评

从现实人生看,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笃定的信仰,但有信仰的人比没有信仰的人幸福、快乐。人的一生无法完全避免矛盾和困苦,但是有信仰的人会比没有信仰的人多一些期望,少一些绝望;多一些真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坚持,少一些放弃。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信仰是人们所必需的,什么都不信的人是不会有幸福的。”雅斯贝尔斯也说:“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刻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信仰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