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8 09:26
浏览
次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田间(1916—1985),现代诗人。原名童天鉴,安徽无为县开城桥人。出版的诗集有《未名集》(1935)、《给战斗者》(1943)、《她也要杀人》(1947)、《非洲游记》(1964)、《清明》(1978)等。他是一位战斗诗人,曾有“时代的鼓手”的美誉。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创作于1938年,是写在民族危机时期的街头诗。它激愤的文字,令人看了都会感到惊心动魄;它铨销的声音,仿佛对整个中华民族说:“你永远也不要对侵略者奴颜媚骨,不然,你就是让人家杀死了,也会被指着骨头斥力奴隶。”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解析
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是抗战时期街头诗的典范之作,全诗仅六句,却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妥协退让的幻想,以直白到近乎残酷的语言,将不抵抗的后果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饱含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更凝聚着唤醒民族斗志、号召全民抗争的磅礴力量,完美诠释了他“时代的鼓手”的诗人本色。
诗歌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这一假设开篇,没有铺垫,没有修饰,直接将最严峻的选择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迫使人们直面“打仗”与“不打仗”的生死抉择,避免了任何逃避与侥幸的空间。紧接着的“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最血腥的场景——“刺刀”是侵略者暴力的象征,“杀死了我们”则是不抵抗的必然结局,语言直白到残酷,却精准戳中了当时部分人“恐战”“避战”的心理,用死亡的威胁打破麻木与怯懦。
而诗中最具冲击力的,是敌人“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这几句。如果说“杀死我们”是肉体的毁灭,那么“指着骨头说奴隶”则是精神的凌辱——侵略者不仅要剥夺生命,还要将中华民族钉在“奴隶”的耻辱柱上,用胜利者的姿态践踏民族尊严。这里的“骨头”既是肉体的残余,更象征着民族精神的残骸;“奴隶”二字则是对一个民族最沉痛的羞辱,比死亡更令人无法容忍。田间没有用激昂的口号呼吁抗争,而是通过描绘“死后仍被羞辱”的场景,将“不抵抗”的精神代价推向极致,让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无法漠视这种屈辱,从而产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决心。
作为创作于1938年的街头诗,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情感的激愤,更在于它的“传播力”与“动员力”。街头诗的特点是语言通俗、节奏明快、易于朗诵,能迅速在民众中传播。田间摒弃了复杂的修辞与晦涩的意象,用老百姓都能听懂的口语化语言,将抽象的“民族危亡”转化为具体的“生死与尊严”问题——不打仗,不仅会丢命,还会丢尽民族的脸;要保命、要尊严,就必须拿起武器抗争。这种“以后果警示人,以尊严唤醒人”的写法,比任何空洞的号召都更有力量,能在短时间内点燃民众的爱国热情,让诗歌成为抗战时期“鼓与呼”的战斗武器。
结合田间“时代的鼓手”的创作风格,这首诗完美体现了他“为时代而歌、为战斗而写”的追求。他不沉溺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将自己的笔化作时代的号角,始终站在民族抗争的前沿,用诗歌传递抗争的勇气与信念。《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妥协的可悲;更像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走向抗争的战场。即便在今天,重读这首诗,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紧迫感与尊严感,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民族的尊严与生存,从来都不是靠妥协换来的,而是靠敢于抗争、敢于战斗的勇气与决心守护的。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