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8 09:48
浏览
次
春水
冰心
一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
为着断送百万生灵
不绝的炮声,
严静的夜里,
凄然的将捉在手里的灯蛾
放到窗外去了。
三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生于福建福州市。我国著名女诗人。出版的诗集有《繁星》、《春水》、《冰心诗集》等。
《春水》创作于1922年,是一部无题诗集,内容非常宽泛。这里节选的三节主要是鼓励青年努力学习,珍惜青春,展望未来;激励年轻人解放思想,勇于迎接生店的风浪。
《春水》(节选三节)解析
冰心的《春水》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与新诗领域的经典之作,以“短小隽永、意蕴深远”的散文诗体,承载着对自然、人生与青年成长的深刻思考。节选的这三节诗,虽篇幅极简,却如三枚温润的珍珠,分别从“认知格局”“生命悲悯”“青春责任”三个维度展开,既延续了冰心一贯的“爱与美”的创作内核,又针对青年成长抛出精准的指引,展现出“以小见大、以柔见力”的文学魅力。
从意象选择与哲理表达来看,每一节诗都以具象场景为载体,暗藏深刻的人生启示。第一节“墙角的花”,诗人以“孤芳自赏”四字精准勾勒出局限于自我的生命状态——墙角的花因专注于自身的芬芳,忽略了墙外的天地,最终“天地便小了”。这里的“花”是青年成长中“自我封闭”的隐喻:当人沉溺于自我欣赏、拒绝向外探索时,认知与格局便会受限。冰心以植物为喻,没有生硬的说教,却用“天地变小”的直观感受,让读者瞬间领悟“突破自我、拥抱广阔”的重要性,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既贴合儿童与青年的认知习惯,又赋予哲理以生动的画面感。
第二节诗则聚焦“生命悲悯”,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微小的个体选择相结合。“不绝的炮声”“断送百万生灵”直指战争的残酷,营造出沉重的时代氛围;而“严静的夜里,凄然的将捉在手里的灯蛾放到窗外去了”这一细节,却以“微小的善意”形成强烈对比——在目睹大规模生命消逝的背景下,对一只灯蛾的怜悯更显珍贵。冰心在这里传递的,是“无论外界如何残酷,都应坚守对生命的敬畏与同情”的信念:炮声代表的“集体暴力”与放灯蛾代表的“个体善意”形成张力,既批判了战争对生命的践踏,也唤醒读者内心的柔软与良知,让“爱”的主题在沉重的现实中更具力量。
第三节“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则直接以“书写人生”为喻,向青年发出成长的号召。“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将抽象的“时间”与“人生”转化为具象的“书本”与“书写”——时间是翻阅书页的手,青年是执笔的人,人生的篇章如何书写,全凭当下的选择。这里的“描写”不仅是“记录”,更是“创造”:冰心鼓励青年以“珍重”的态度对待人生,珍惜每一寸光阴,主动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相较于前两节的隐喻,这一节更直白却不失诗意,如师长般温柔的叮嘱,既传递出对青年的期许,也给予其掌控人生的信心,与《春水》“激励青年迎接生命风浪”的创作初衷高度契合。
从语言风格与情感基调来看,这三节诗完美体现了冰心“冰心体”的特质: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厚,语言浅白却饱含深情。没有复杂的词汇与句式,如“墙角的花”“捉在手里的灯蛾”“翻着书页的时间”,都是贴近生活的简单意象,却能引发深层思考;情感表达上,既有对“孤芳自赏”的委婉劝诫,对战争与生命的沉痛反思,也有对青年的热忱期许,情感层次丰富却始终保持“温柔而坚定”的基调——不疾言厉色,却以真诚与善意打动读者,这正是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核心魅力:以平等的视角与读者对话,用爱与智慧照亮成长之路。
结合冰心的创作背景与《春水》的时代意义,这三节诗更具特殊价值。《春水》创作于1922年,彼时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期,青年群体既面临思想解放的机遇,也承受着时代变革的迷茫。冰心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悲悯,通过诗歌为青年提供精神指引:第一节破除“自我封闭”的认知局限,呼应“解放思想”的时代需求;第二节坚守“生命至上”的底线,在动荡时代中锚定“爱”的价值;第三节鼓励“主动创造”的人生态度,为青年注入直面未来的勇气。这三节诗虽独立成篇,却共同构成“认知—情感—行动”的成长闭环,成为当时青年的“精神灯塔”。
整体而言,《春水》节选的这三节诗,是冰心“爱、童真、自然”创作理念的浓缩体现。从“墙角花”的格局之思,到“放灯蛾”的生命之善,再到“写人生”的成长之召,每一节都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时代的光影,也照见青年成长的路径。它们如春水般温润,缓缓流淌进读者心中,既给予儿童与青年美的熏陶,也传递出跨越时代的人生智慧,堪称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与新诗史上“以小见大、以柔传力”的典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