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送别——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7 09:16 浏览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李叔同(18801942),天津人。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1918年才华横溢的李叔同送别了自己39年的红尘过往,在杭州定慧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送别》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是李叔同的代表作,曲调极为优美,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

《送别》解析

李叔同(弘一法师)的《送别》,是中国近代文学与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首作品以极简的笔触勾勒离别场景,却藏着极深的情感张力——既有对知交离散的怅惘,也有对人生聚散的通透,更暗含着作者自身从红尘到出家的生命转折隐喻,成为跨越时代、引发无数人共鸣的“离别绝唱”。

从意象塑造与场景构建来看,诗人以“古典送别意象”为骨,搭建起一幅苍茫又温柔的离别画卷。开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选取“长亭”“古道”这两个承载千年离别意涵的经典符号——长亭是古人饯别之所,古道是友人远行之路,而“芳草碧连天”则以无边无际的翠绿,将离别场景从具体的“亭”与“道”延伸至辽阔的天地间,既渲染出离别时的开阔意境,又暗含“离别愁绪如芳草绵延不绝”的隐喻,让情感在宏大背景下更显细腻。“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进一步描摹细节:晚风轻拂垂柳(柳谐音“留”,暗含挽留之意),断续的笛声(笛声常伴离别,如“羌笛何须怨杨柳”),西沉的夕阳与叠嶂的远山,每一个意象都带着“惜别”与“苍茫”的底色,将离别时的静默与怅然具象化,无需直白抒情,却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离愁。                 

在结构与情感表达上,诗歌采用“景—情—景”的循环结构,情感层层递进又归于淡然。上阕以写景为主,通过“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构建离别场景,将情感藏于景中;下阕“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转而直抒胸臆,从具体场景跳脱到对人生聚散的感慨——“天涯地角”写尽知交离散的遥远,“半零落”道尽人生无常的怅惘,寥寥数字却道尽世事沧桑;“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则聚焦离别时刻的细节:以“浊酒”尽“余欢”,是离别时最后的温存,而“今宵别梦寒”却将这份温存拉回现实的清冷,一个“寒”字既写夜晚的寒凉,更写离别后的孤寂,让情感落到最真切的痛点。结尾处再次重复开篇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如同离人远去后仍在回荡的笛声,让离愁别绪在反复中更显绵长,也暗含“人生离别循环往复”的通透认知。 从作者生命背景来看,《送别》的情感深度与李叔同自身的人生转折密不可分。创作此诗时,他虽尚未正式出家(1918年剃度),但已逐渐走向对红尘的疏离。诗中“知交半零落”的感慨,既是对友人离散的怅惘,也暗含他对世俗情谊逐渐看淡的心境;“今宵别梦寒”的清冷,不仅是离别后的孤寂,更隐约透露出他对红尘繁华终将落幕的认知。而作品中“以景载情、不悲不戚”的基调,也与他后来出家后“悲欣交集”的生命态度相呼应——没有激烈的悲恸,只有对人生聚散的接纳与淡然,让这首《送别》超越了普通的离别之作,成为带有哲思的生命慨叹。

作为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别》的意境与影片“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完美契合,进一步扩大了其传播范围。影片中,英子与秀贞、妞儿、宋妈等人的离别,恰如诗中“知交半零落”的写照,而诗中“芳草碧连天”的苍茫与“夕阳山外山”的悠远,也成为影片怀旧氛围的最佳注脚,让《送别》不仅是一首诗、一首歌,更成为一代人对童年、对离别、对时光的集体记忆符号。 整体而言,《送别》的魅力在于“以简驭繁”——极简的意象、质朴的语言,却承载了最普遍的人生情感。

它写的是一场具体的离别,却道尽了所有人对知交离散的怅惘、对人生无常的认知;它带着个人生命的印记,却成为跨越时代的情感共鸣。正如李叔同从“李息霜”到“弘一法师”的生命跨越,《送别》也从一首私人化的抒情之作,成为中国文化中关于“离别”与“成长”的经典注脚,永远在“长亭外、古道边”的意境中,打动着每一个经历过离别、懂得珍惜的人。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现代诗歌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