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蓝天 告诉远方——关于现代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4 09:29
浏览
次
告诉蓝天告诉远方
刘姝妹
告诉蓝天,告诉远方
我坐在夏日翠绿的小山坡上
在把太阳静静地凝望
有一种心情无法寄托
有一个愿望无处存放
只想把它们寄出去
寄给那颗美丽的太阳
告诉蓝天,告诉远方
即使太阳收不到我的包裹
我也希望我的心儿不变
像枝头上那烂漫的雏乌
永远那么率真
永远那么充满幻想
刘姝妹,女,1959年生,曾从教十几年。1985年开始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在《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300余篇,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告诉蓝天告诉远方》解析
刘姝妹的《告诉蓝天告诉远方》以细腻的儿童视角为笔,将夏日山坡上的凝望化作一首充满童真与憧憬的诗篇。诗歌围绕“向太阳寄愿”这一核心意象,层层铺展儿童内心无法言说的心情与无处安放的愿望,既勾勒出孩童独有的率真与幻想,又传递出对纯粹心灵的坚守,尽显儿童诗歌“以情动人、以梦为翼”的艺术特质,也印证了作者深耕儿童文学领域对孩童心理的精准捕捉。
从意象塑造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巧妙选取“夏日翠绿小山坡”“太阳”“枝头雏鸟”等儿童熟悉的自然元素,构建起一个充满诗意的情感载体。开篇“坐在夏日翠绿的小山坡上/在把太阳静静地凝望”,用“翠绿小山坡”营造出宁静、鲜活的夏日氛围,“静静凝望太阳”的动作则暗藏孩童内心的郑重——太阳在诗中不再是单纯的天体,而是被赋予“接收愿望的对象”这一特殊意义,成为孩童情感寄托的“远方”象征。“有一种心情无法寄托/有一个愿望无处存放”直白道出儿童内心的细腻与懵懂:他们尚不能清晰言说情绪的轮廓,也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安放成长中的憧憬,于是便生出“寄给那颗美丽的太阳”的天真想法,这种将抽象心情与愿望化作“可邮寄的包裹”的想象,完全贴合儿童“以具象承载抽象”的思维特点,让孩童的心事既显真挚,又充满童趣。
诗歌的后半段更将情感推向深化,从“寄愿”的期待转向“守心”的坚定。“即使太阳收不到我的包裹/我也希望我的心儿不变”,打破了“愿望必须被回应”的常规期待,展现出孩童超越年龄的纯粹——他们的寄愿并非为了得到反馈,而是为了安放内心的热爱与憧憬;随后以“枝头上那烂漫的雏鸟”作比,用雏鸟的“率真”与“充满幻想”定义“不变的心”,既呼应了开篇的自然场景,又将儿童的精神世界具象化:雏鸟代表着未经世事的纯粹,正如孩童的心灵,无论愿望是否被接收,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对美好的向往始终如初。这种“不问结果、只守本心”的表达,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许愿”主题,升华为对儿童天性的珍视与赞美。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延续了儿童文学“浅白质朴却饱含深情”的特点,既贴合儿童的阅读与认知习惯,又暗藏细腻的情感节奏。全诗以短句为主,如“告诉蓝天,告诉远方”“我也希望我的心儿不变”,没有复杂的词汇与句式,像孩童的喃喃自语般亲切自然,却能精准传递内心的郑重与柔软;“告诉蓝天,告诉远方”的反复咏叹,既强化了“向远方传递心意”的核心诉求,又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感,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孩童对着蓝天与远方轻声诉说的模样。此外,“烂漫的雏鸟”“美丽的太阳”等带有赞美意味的定语,既符合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知方式,又为诗歌增添了温暖明亮的基调。
从主题内涵来看,诗歌以“寄愿”为表象,核心是对儿童“率真天性与幻想力”的守护。刘姝妹曾从教十几年,又深耕儿童文学创作多年,深知孩童时期的“幻想”与“率真”是最珍贵的心灵财富。诗中“永远那么率真/永远那么充满幻想”的期许,既是孩童对自我心灵的承诺,也是作者对所有儿童的祝福——无论成长中愿望是否被看见、被回应,那份未经雕琢的纯粹与对世界的憧憬,都应如枝头雏鸟般鲜活,如凝望太阳的初心般坚定。这种主题表达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孩童的视角自然流露,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到“自我心灵的珍贵”,也让成人重温童年时期那份毫无保留的热爱与幻想。
结合刘姝妹的创作背景,其作品常以儿童的情感与成长为核心,《告诉蓝天告诉远方》正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体现。作者在《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等平台发表的大量作品,始终坚持“贴近儿童心灵”的创作理念,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于儿童一个微小的凝望瞬间,将内心的情绪与愿望转化为可感知的诗句,让儿童在诗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让读者感受到儿童世界的纯粹与美好。
整体而言,《告诉蓝天告诉远方》是一首以童真为魂、以自然为翼的儿童诗。它用浅白的语言勾勒儿童的内心世界,用鲜活的意象承载纯粹的愿望,既展现了孩童独有的率真与幻想,又传递出对心灵本真的坚守,既是儿童情感的“共鸣剂”,也是成人回忆童年的“时光机”,充分彰显了刘姝妹儿童文学创作的细腻与温度。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