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公公起得早——关于诗歌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2 09:35
浏览
次
太阳公公起得早
鲁兵
小猫
咪咪咪,咪咪咪,哪里来的懒东西?妈妈叫他洗个脸,他把鼻子洗了洗。
木马
马儿不吃草,马儿满地跑,跑过三座山,跑过八座桥……跑到哪里啦?还在屋檐下。
纺织娘
唧唧唧唧……纺织娘,唧唧唧……你真忙。纺了几斤纱?纺了几尺布?给我做条小花裤。
太阳公公起得早
太阳公公起得早,他说:“宝宝在睡觉,我去叫一叫。”他爬上窗口瞧一瞧,“咦,宝宝不见了。”
宝宝到哪里去了?宝宝到哪里去了?宝宝在院子里,一二三四做早操。太阳公公瞧见了,太阳公公眯眯笑。他说:“宝宝是个好宝宝!”
鲁兵,1924年出生,浙江金华人。著有童话集《掉到月亮去的富翁》,寓言集《寓言的寓言》,诗集《神奇的旅行》等。
《太阳公公起得早》组诗解析
鲁兵作为深耕儿童文学领域的创作者,其《太阳公公起得早》组诗延续了他一贯的童真视角与温暖风格,以“小猫”“木马”“纺织娘”“太阳公公与宝宝”四个鲜活场景为切入点,用浅白灵动的语言勾勒出儿童生活的趣味片段,既藏着孩童特有的天真狡黠,又传递出成长中的正向引导,堪称儿童诗歌中“寓教于乐”的典范。
从形象塑造来看,诗人精准捕捉儿童熟悉的事物与角色,赋予其生动的“孩童化”特质。“小猫”“咪咪咪”的叫声开篇,瞬间拉近与儿童的距离,而“妈妈叫他洗个脸,他把鼻子洗了洗”的细节,更是将孩童“偷懒耍滑”的小模样具象化——像极了现实中孩子应付家长要求时的机灵劲儿,既让人觉得可爱,又暗合儿童的行为逻辑;“木马”“不吃草”却“满地跑”,“跑过三座山,跑过八座桥”的想象与“还在屋檐下”的现实形成有趣反差,把孩子骑木马时“沉浸式玩耍”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能看到孩子骑在木马上,小手紧抓扶手、脑袋里装满“闯世界”幻想的模样;“纺织娘”以“唧唧唧唧”的叫声登场,诗人借孩子的口吻追问“纺了几斤纱?纺了几尺布?”,最后落脚到“给我做条小花裤”,直白又天真的诉求,完美还原了儿童“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思维特点;而“太阳公公”被塑造成温柔的“成长伙伴”,会“去叫宝宝起床”,会“爬上窗口瞧一瞧”,发现宝宝在做早操时还会“眯眯笑”,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让抽象的“太阳”变成有温度、有情感的角色,极易引发儿童的情感共鸣。
在语言风格上,组诗紧扣儿童的认知与阅读习惯,兼具“口语化”与“韵律感”。全诗以短句为主,如“咪咪咪,咪咪咪”“马儿不吃草,马儿满地跑”,像孩子的日常对话般亲切自然,没有复杂的词汇与句式,降低了儿童的阅读门槛;同时,诗歌注重押韵与节奏,“咪、西、洗”“草、跑、桥、下”“忙、纱、布、裤”“早、叫、瞧、了、操、笑、宝”等韵脚的运用,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能配合拍手、吟唱,契合儿童“爱模仿、喜韵律”的天性。此外,“一二三四”“三座山”“八座桥”等数字的融入,既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基础认知,体现出鲁兵儿童文学创作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的特点。
从情感与主题表达来看,组诗以“温柔引导”为核心,在趣味中藏着成长的正向价值。诗中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通过具体场景传递道理:“小猫洗脸偷懒”的场景,能让孩子在会心一笑中明白“做事要认真”;“木马跑不远”的设定,暗含“想象与现实的平衡”,既保护孩子的幻想力,又不脱离生活实际;“纺织娘做花裤”的期待,展现了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传递出“热爱生活”的态度;而“太阳公公与宝宝”的篇章,更是将主题升华——“太阳公公起得早”对应“宝宝做早操”,用“太阳公公夸宝宝是好宝宝”的情节,自然引导孩子养成“早起锻炼、勤劳自律”的好习惯,这种“以榜样引导行为”的方式,远比直白的批评更易被儿童接受。
结合鲁兵的创作背景来看,他长期专注于儿童文学,深谙儿童的心理与需求。这组诗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聚焦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细微心理,从“洗脸”“骑木马”“听虫鸣”“做早操”等小事入手,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表达诉求,既展现了儿童世界的纯粹与可爱,也体现出创作者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呵护。正如他的其他作品《神奇的旅行》等,始终以“贴近儿童、引导儿童”为核心,让儿童在阅读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获得成长。
整体而言,《太阳公公起得早》组诗以鲜活的形象、浅白的语言、温暖的情感,构建了一个充满童趣与善意的儿童世界。它既是儿童阅读的“快乐伙伴”,能让孩子在韵律与趣味中感受生活;也是家长引导孩子的“温和桥梁”,在不经意间传递正向的成长理念,充分彰显了鲁兵儿童文学创作的魅力与价值。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