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七步诗——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30 10:59 浏览

七步诗

曹植

煮豆燃豆箕,豆在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朗诵本诗时,注意把握住整体的感情基调,联系本诗的背景可知曹植内心是愤怒、沉郁的,既有对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的激愤,又有对自身处境艰难的无奈。语气委婉深沉,讥讽之中含有规劝之意。朗诵时,要合理运用各种手段,准确表达出这首诗复杂的含义。

朗读者:向南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8级播音硕士

《七步诗》解析

曹植的《七步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张力的抒情短章,仅四句二十字,却以“煮豆燃萁”这一寻常生活场景为喻,将兄弟相残的残酷、自身处境的危殆与对亲情的痛惜熔于一炉。全诗没有激烈的控诉,却以委婉深沉的语调,藏着锥心的愤怒与无奈,既道尽了皇室权力斗争的冰冷,也成为千百年来警示“手足相残”的精神符号,字字泣血,句句含情。

开篇“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以精妙的比喻切入,瞬间将兄弟相残的本质具象化。“豆”与“萁”本同生于一根(豆植株),“萁”是豆的茎秆,如今却被用来燃烧煮“豆”,这种“以同根之物害同根之体”的场景,恰是曹植与曹丕“兄弟相煎”的隐喻——曹丕为巩固权力欲迫害曹植,正如“燃萁煮豆”般,以手足之亲行加害之事。“豆在釜中泣”一句,更是将“豆”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情感:锅中的豆子仿佛在哭泣,既是为自身将被煮烂的命运悲泣,更是为“萁”与“豆”本是同根却自相残杀的荒诞而悲泣。朗诵时需奠定“沉郁”的基调,“泣”字可稍作重读,语调低沉,气息滞缓,仿佛能听见豆子微弱的呜咽,传递出曹植对“兄弟相害”的痛心与自身如“釜中豆”般的绝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两句直抒胸臆,将前文的比喻升华为直白的诘问与规劝,情感从“隐忍的悲泣”转为“克制的激愤”。“本是同根生”是对兄弟关系最本质的点明——血脉相连、同出一源,这本该是世间最亲近的关系,却沦为互相迫害的缘由,其中的讽刺与痛惜不言而喻;“相煎何太急”则是以反问的语气发出诘问,“何太急”三字没有咆哮的愤怒,却带着沉甸甸的重量:既是质问曹丕为何如此急迫地残害手足,也是哀叹亲情为何在权力面前如此脆弱,更是暗含“若赶尽杀绝,你我皆失”的规劝。这一句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对曹丕残忍的激愤,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更有对“亲情难续”的痛惜。朗诵时需把握“委婉中藏锋芒”的分寸,语调可较前两句略扬,却不可高亢——“同根生”三字要读得恳切,凸显血脉相连的事实;“何太急”的“何”字可稍作停顿,让诘问的力量在沉默中积蓄,既传递出愤怒,又保留规劝的余地,避免沦为纯粹的控诉,贴合曹植“既想保命,又想唤醒亲情”的复杂心境。

从创作背景来看,《七步诗》的魅力在于“绝境中的真情迸发”。相传曹植在曹丕的逼迫下,需在七步之内成诗,否则便要治罪——这首诗既是他求生的“救命符”,也是他对兄弟亲情最后的呐喊。正因身处绝境,诗中的情感才更显真切:没有文人诗的雕琢,只有发自肺腑的痛惜与诘问;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豆”“萁”的朴素比喻,却道尽了权力斗争对人性的扭曲。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正因为它超越了“皇室斗争”的特定背景,成为对“所有同根相残”的批判——无论是兄弟、家族还是群体,只要因利益而背弃同源之亲,都能在“相煎何太急”的诘问中找到共鸣。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感受到那份对亲情的珍视与对争斗的痛斥。这便是《七步诗》的经典之处:它以最朴素的语言,写尽了绝境中的真情与人性的复杂,既让我们看见权力的冰冷,更让我们懂得“同根相亲”的珍贵——这份跨越千年的警示,至今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